[国际新闻] 迈克德语:化解英语化

近期来,德国一些语言学家忧心忡忡地透过媒体或脱口秀,甚至在联邦议院声称,德语已陷入受英语及其他外来语同化或影响的危机。柏林有一批年轻记者开始针对这一现象采取反制措施,因为他们不把德语的国际化视为一种威胁,而认为德语本身存在一种革新潜力。为此,他们设置一个网络项目“Mc Deutsch”,邀 请那些日常生活中必须使用德语的德国人和外国人表达看法,并公开发表其中50个来自全球各地,代表各种不同观点和意见的调查结果。 人在德国 社区) `; @9 R1 C# q; p

3 A7 `0 B+ T3 z( Z  Z0 T: ~5.35.249.64越南人阮兴的工作需要使用德语,80年代他曾在德累斯顿上大学现在已回到河内。他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说德语的机会不多。他现在在“越南之声”广播电台主持一个节目,以从前在前东德打工,如今归国的越南人为播出对象。日本作曲家朋幸·杉本在网上指出,他很早就喜欢上德国音乐,因而开始学习德语。两年前,他在因特网架设了名为“我学德语”的博客网站。他不仅阅读别人的文章,也自己写作。曾祖父来自瑞士的阿根廷人罗伯托·阿勒曼,描述了他在“阿根廷日报”工作的情形。这是阿根廷唯一一份面向来自德语国家和地区侨民的德文报纸。0 E/ E: `7 R2 h2 X
人在德国 社区; E. [7 P& R9 D9 Z; S: {

( q# K' }+ Y5 k5.35.249.64
+ X* M0 G6 p1 X3 {7 |+ g7 ~  o5 c( M50份来自国外德语文化工作者的反馈意见,为“Mc Deutsch”
* e% ^7 H% i; P/ u; X7 N8 z4 f- u7 C/ b( O7 C! o  ~
工作项目画下完美句号。他们叙述了与德语结下不解缘的经验。项目发起人之一的沃茨尼基认为,全球各地都存在“德语区”。他告诉说,在筛选过程中,他们特别重视在海外出生或定居海外的德语文化工作者的看法和意见。在思考“德语全球化”问题的同时,或许会进一步思索它的定义是什么。这时“移民问题”可能就浮现脑海,从而联想到,居住在海外的德国人不也是生活在文化夹缝中的族群吗?' E( W$ z$ c+ V* ~- S! A5 ~

9 A1 {' w) E' V- K8 \  t人在德国 社区 3 N/ i2 g9 ~( v( R- E
. L; `  [& K5 ~/ ~8 Y5 I. h
向海外寻找说德语人士,是偶然兴起的一个念头。包括沃茨尼基在内的“柏林网络杂志”创办者,8年前开始定期发送“网络新闻报”,其中也报导有关柏林文化圈活动的消息。经过各种宣传渠道,订阅者越来越多,而且许多读者也利用回信信箱与编辑部取得联系,并自己撰写评论。编辑和读者在网络上的互动关系,导致“柏林网络杂志”制作人产生研究德语在海外流传、使用情况的构想,从而推出“Mc Deutsch”项目计划。沃茨尼基表示,- S+ Y8 s# G5 H& }- \, ?' M$ e

. o3 N- r2 V% E, P" s5.35.249.64德语“网络新闻报”居然还吸引了不少海外读者,让他和同事们非常讶异,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他们一向认为“英语因特网才是国际网络”的看法,突然间变得落伍,也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利用这个公众媒介讨论与德语有关议题的愿望。5.35.249.640 b, ?8 Z$ T9 i0 A
+ `. J2 p3 C5 h+ \

! a, T4 [, ^4 I1 F  f+ s+ O
5 A0 ~) w# [5 s  c. j2 [& J% X% ]0 l沃茨尼基指出,开始时“Mc Deutsch”仅是一个网络媒体试验项6 g' n- x& |4 t5 [8 }' p

6 ?; d/ D" Z8 A( ~" U" v目。编辑们在因特网上查寻全世界有特点的德语文化工作者,然后发电子信,例如向墨西哥城、菲律宾、西伯利亚等地发出德语问卷调查表。从他们的回信整理出了有关海外德语使用状况的资料档案,其中50份已印制成书。这个项目受到“联邦文化基金会”的促进和辅助。项目所涉及的是有关德语是否具备全球化潜力的问题。根据沃茨尼基的看法,现在普遍存在的,如害怕“德语英语化”或“全球化威胁德语”等负面情绪,绝非好事。“Mc Deutsch”就是一个要化解这种忧虑的工作项目。因为,“转变”中也存在着“转机”。
! i( L; T1 [- l0 H
) U9 p0 I% g" |: [5 l: S4 o3 l2 f 5.35.249.64; ?; d' }* c8 C9 p

  H/ Q. w' B6 g2 q9 P5.35.249.64对“Mc Deutsch”的编辑们来说,语言是活的,它会随着时间自: |. N/ L( |0 X( m( G
人在德国 社区9 R& N0 B4 l! e2 L  g$ }1 Q" O
然发展和变化。语言是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不应是某一国家的文化资产。沃茨尼基不主张把语言直接与国家挂钩,因为它会把许多例如说德语的外国人排除在外。总之,他要表达不同于那些自称为“语言捍卫者”的观点,为多元的意见及看法,开辟一个无恐惧的表达空间。看来,有关“德语全球化”问题的辩论,暂时还无法圆满闭幕。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