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中外专家共同呼唤汉学复兴

在北京参加世界汉学大会的中外专家27日呼吁说,汉学研究中国文化的精髓,应该与现代精神相结合,在世界上走得更远。人在德国 社区' s) J$ u  }( s" I( H

! M3 C$ q+ W" l9 ?据新华社北京3月27日电,「时代呼唤汉学的振兴,人们渴望汉学的普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大会上说。5.35.249.641 |/ F# I$ M" I9 ^
人在德国 社区( k3 a2 E/ L$ l) ~; Y9 H9 j8 ]
18世纪以来,西方传教士向法国介绍的中国曾经让很多文人神往,人们可以在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戈蒂耶等人笔下找到充满「诗情画意」的中国形象,而马可波罗对元朝时期的中国的描述至今令很多外国专家关注和讨论。
9 k9 c* Z" y9 X' E" p
7 T' k- ]* O4 Z: U7 L/ }与之相比,现代汉学研究多少有些冷清。「我们还有多少人对典籍中的原文本能有真切的语感呢?」许嘉璐说。
# `& g5 P/ Z/ k( N' g: y# A人在德国 社区
0 _  n9 l( d- V5 _6 K! D9 T人在德国 社区近些年来,「中国热」正在蓆卷全球,各国想学中文的人越来越多,已经超过三千万。在汉语热之后必然出现文化热,但显然中国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
9 s, I/ g5 e* }3 |; u6 {' Z( ^5 N( P  H' C! O* x( s2 p# K
「既精通传统文化又精通外语的人才太少了,同各国学者之间不能自由交流,这影响了汉学的研究水平。」许嘉璐说,当前的浮躁也在影响著学者们本应沉著的心境。9 O! R. w! @9 u% g: S! Z+ `
人在德国 社区+ |7 V6 {* j& S3 g) b' x
与会很多专家对他的观点表示赞同。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东方语言系教授鲍夏兰看到,大多数人学习仅仅是为了「做买卖」或学中医等实用的目的,而不是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和文化。他们当中希望成为汉学家的人非常少,而汉学研究需要非常专业系统的训练,并非一日之功。
4 M, O; F3 E0 J. I9 \
" |$ v3 `& ?; E) X& y「一方面,要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汉学应该包括对当代的研究,也应该重视新的方法。」斯德哥尔摩大学汉语系主任罗多弼说。
# k1 K  e0 y9 p1 n- t( l$ n9 H% U% k! z: Y% U5 ]0 c
在设置汉学系的同时,罗多弼认为,还应该在大学的文学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系的教学增加对中国研究的内容。
8 @7 f0 S$ G* i7 \: C
9 N) G* d3 h: w3 d0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东亚学院副院长李夏德分析了十五种关于对外汉语的教科书,他发现书的内容一般都是类似买东西上医院等场景。他觉得应该把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编写进教材,学生可以借此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汉学的兴趣。
4 ^% h5 h; r* g) q7 h( Y& z5.35.249.645.35.249.64* ~& o# ~, T% j' x: y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勇先表示,中国在传播自己的文化时也要有更多的自信,强化语言意识,把本国文化原汁原味地传播到国外。5.35.249.645 h0 Z! @- J# ?. z& ]

+ x+ Q, `5 p: a& f" X& p# u早期国外对中国的研究被称作汉学,主要侧重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考古等方面的研究。目前汉学研究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