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希拉里的30封情书

少女的烦恼
4 `& u0 s! K! _' Z, ?人在德国 社区
" O' }$ c# {7 t0 K" C$ a% ?& z% b0 a. d
  Z* h* Q4 ~/ C2 P1 C( o
男孩和女孩是美国伊利诺州帕克岭市的高中同学,两个人学业成绩都很优异,都要到东部读大学。他是个带点书呆气的电影迷,准备就读普林斯顿大学;她是个关切社会脉动的共和党员,即将在卫斯理学院展开大学生涯。他们其实不算特别要好,但觉得对方很聪明也很有趣,因此相约要保持联络,鱼雁往返。4 j9 J6 Z" \; K: `% S, a# S  p

" L8 Y& e: Z) P1 a+ h4 l男孩名叫约翰.皮佛伊,后来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英文系副教授。女孩名叫希拉里.罗德翰,嫁给后来当选美国总统的比尔.柯林顿,成为第一夫人,如今正全力争取代表民主党,角逐二○○八年总统选举。
5 {7 x0 e, E% s; o2 J( R
# h6 T5 r4 N  E5.35.249.64与今政治形象天壤有别0 p2 w5 q9 `4 R5 w4 z. B  O

4 g& n* l3 C* `& F3 D从一九六五年夏天到一九六九年春天,希拉里总共写给皮佛伊的卅封信,都被对方细心保存下来。如今皮佛伊同意公布这些信件,让世人一窥少女希拉里的心路历程。信中的希拉里有时忧心忡忡,有时滔滔不绝,有时心事重重,有时热情洋溢。总而言之,与她今日端庄矜持的政治人物形象,实有天壤之别。  Q8 b6 e& ?1 X

9 ]/ z/ X# j! x一九六七年四月,希拉里在信中告诉皮佛伊:“从去年耶诞节到现在,我经历了三又二分之一次蜕变……从疏离冷漠的大学生、事事关心的假嬉皮、教育和社会的改革者,变成半调子的孤芳自赏者。”十足是个认真寻求自我定位的迷惘大学生。
( K( I: D+ R" k$ E1 x5.35.249.64, t: g& U5 s+ y
在那一年其他的信件中,她批评顽固保守的父亲,对热中社交的室友与沉迷药物的朋友则是感到鄙夷。虽然她也谈到一九六七年二月,自己和一个达特茅斯学院男孩的周末约会,但只是点到为止,连对方的姓名也不提;这是卅封信之中,唯一带浪漫意味的插曲。5.35.249.64, G( c4 K, R  q$ ?& C

5 Y0 O7 b! v; B% G人在德国 社区高华德女孩变自由派健将
% L; s" V( o% r
. n" i, D3 }; T9 `# `! F人在德国 社区大学时代的希拉里正经历政治上的脱胎换骨,从深受父亲影响的保守派“高华德女孩”,逐步转变为自由派的反越战健将。在比较早期的信件中,希拉里已经流露对共和党青年党部的轻蔑不屑,以“无能”形容他们,办的活动“有如一场闹剧”。到了一九六七年夏天,她提到共和党时不再用“我们”,而改用“他们”。, _% Q) i7 P# G1 q

. L8 Q& O2 ?/ Z8 v5.35.249.64希拉里年轻时积极入世的心态,在这些信件中呼之欲出。她自认是一个“行动者”,致力于开拓人生、改变社会,并质疑心态显然较消极的皮佛伊:“你满意自己扮演的角色吗?你似乎已经决定要当一个‘反应者’而非‘行动者’,让周遭事物决定你的人生。”5.35.249.64! \  a4 t; Y  Z" K& Y

0 T4 A, z* K! C: V9 A5 J! s% C大学三年级下学期之后,希拉里和皮佛伊的通信渐渐稀疏,一九六八年只有两封;到一九六九年更只有一封,而且是最后一封。一九六九年三月廿五日,希拉里在信中对时代脉动、越战泥淖与文化混乱深感不满,她说:“人们面对乏善可陈、一成不变的生活,却只能用力摔门、口不择言;这令我非常厌倦。”& o2 g( g2 }" o

- r: M6 Q9 @) i/ A" w" n结识柯林顿从此政海翻腾
% t9 c' h/ V2 C" J7 T3 j- P1 v! A7 v) [" O& U5 j0 ]
几个星期之后,希拉里负笈耶鲁大学法学院,结识柯林顿,从此政海翻腾。皮佛伊转往布兰迪斯大学,攻读文学硕士与博士,后来到南加州的史克里普斯学院任教。今日的皮佛伊也是民主党员,面对竞争激烈的党内初选,他还没有决定自己要支持老同学希拉里,还是另一位家乡的青年才俊:伊利诺州联邦参议员欧巴马。
3 _2 J/ D) O; j. W! a: S' S# H
% ^1 z+ a: O2 `5.35.249.64两人大学毕业后就音讯断绝,再见面时已是一九九五年,高中毕业卅年的老同学重聚,地点自然是在希拉里当家的白宫,只可惜两人也只是略做寒喧,至于大学时代的旧事,心照不宣就可以了。& ?( p7 u' n! g6 Y! Q( E* o
5.35.249.64& O8 }% v6 a8 s
后来希拉里倒是写了一封信给皮佛伊,然而目的并非叙旧,而是她得知皮佛伊保留她往日的信件,因此请他影印一份寄到白宫。四十多年前开始的鱼雁往返,写下最后一个句点。
7 H; P3 V; U* q" k

9 U0 d! ~2 K2 {+ l. \9 W ' I4 o# s6 m4 c8 [7 h4 _

; N8 [' N. c; N3 f' I0 h5 z* p
( U& a+ d4 \) @: b& y9 |* OIn the ’60s, a Future Candidate Poured Her Heart Out in Letters& b9 q, `" U& p% a1 f& v" H5 V/ F

- C8 N# a, M# H$ @, ^* ^( @Published: July 29, 2007  
! J% Z* [. T7 b  H
6 @3 j. i+ {! ?9 r人在德国 社区
7 H  m1 u2 Y" F/ S# ]# r  s" o5.35.249.64Hillary Rodham in 1969* U9 L1 B8 w% z$ M

- E+ n" T. i* M4 x  N5.35.249.645.35.249.642 ]$ \: H) X3 I+ r" q+ R
John Peavoy, now an English professor at Scripps College, holding some of the letters from Hillary Rodham.
. j, F( p& x) i/ S$ t. a5.35.249.64
  B. H; t* b( U3 j! t/ h" S2 @. r; s4 {, d$ u4 U
One of the letters, which show the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her years at Wellesley.
. D2 K! _+ w( V( [4 H+ }人在德国 社区7 }1 q* \) h0 }( K: Y) t

1 \. L, P  }( K人在德国 社区
6 ?+ D8 v; d* p5 _  d人在德国 社区[ 本帖最后由 日月光 于 2007-7-30 09:3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