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美反思枪击案: 暴力文化丛林法则

造成33人死亡的佛吉尼亚州理工大学枪击案发生后,美国社会和公衆就一直在反思:究竟是什么引发了这场悲剧?
6 ]5 V! z+ g& }- o! @5.35.249.64人在德国 社区& |7 J6 |) M. X
一些人称,这只是个孤例,把整个事件归咎于嫌疑人赵承熙的精神状态和人格缺陷;一些人指责说,校方在安全防范和应急机制上存在漏洞,以致未能阻止大规模杀戮;也有人追溯到赵承熙中学以来的人生道路,认爲美国在移民融合、教育、精神健康评估等方面尚待改进。
1 P; k2 Y. k" b% u5 |  [! w; k0 L2 N
但是,更多人认爲,这起事件并非「疯子杀人」这么简单,背后有复杂的社会成因。既是美国枪支管制过松、涉枪犯罪剧增形势下的一个极端案例,更是美国社会暴力文化流行、传统社区解体、社会竞争丛林化的一个缩影。
5 t* G+ C; K% p2 m$ h, d* I4 c" E/ Z$ ^' u, Q
枪械凶猛
4 _, i. F) u) x( p# f; k3 R- e# Y
/ G! U. M; J4 b) V* X人在德国 社区美联社内政记者马特·克伦森粗略统计后发现,自1966年8月1日德克萨斯大学枪击案以来,死于集体枪击案的美国人不下100人。在得州大学枪击案中,凶手查尔斯·惠特曼在校园制高点用步枪射击,造成16人死亡,31人受伤。
/ i& i/ J0 m4 Z; k6 m0 y' |4 m$ ^9 P
美国东北大学犯罪学家詹姆斯·福克斯认爲,日益泛滥的「枪」才是罪魁祸首。他说,美国历史上死伤最严重的8起公共枪击案中,有7起发生在最近25年。「我知道,以前也有杀伤力大的枪支。」福克斯说,「但是,这类枪械现在扩散范围太大了。」5.35.249.64/ V/ A% v, S: L, l% `

+ j# u2 i& Y" w2 }. H英国《经济学家》在封面文章「美国悲剧」中指出,凶手赵承熙所用的9毫米口径格洛克半自动手枪射速奇快,这种奥地利産的手枪在其它国家几乎只配备警察等执法人员,而在美国,爱好者能在遍布全美的数千家枪械店轻易购得。美国民间约有2.4亿支枪,超过全美成年人口数量,其中三分之一是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的手枪。如果赵承熙不是那么容易购得杀伤力大的枪械,即使凶案不可避免,死伤人数也不会那么惊人。
* G/ `' D" b  }/ r/ @" `人在德国 社区6 I5 V4 [: D6 n1 q& a, G: B
文章进一步指出,无论是弗州理工大学的血案,还是造成15名师生死亡的1999年科罗拉多州哥伦拜恩中学枪击案等,都仅仅是美国涉枪犯罪的缩影。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美国发生1.4万起涉枪谋杀案;此外,每年平均有1.6万起枪击自杀案。仅2005年,美国就有400个儿童死于枪杀。自 1963年约翰·甘乃迪总统遇刺以来,美国国内的枪下亡魂数目超过整个20世纪死于海外战场的美国人总数。5.35.249.641 J. e6 e. U+ Z' [
8 X7 m, Y' Q' ^3 a+ z7 @2 W
管制无力
8 B( U  Y4 d. l* D
7 x8 |1 h6 A' ~继弗州理工大学血案后,位于德克萨斯州休士顿的约翰逊航天中心也发生了持枪劫持杀人案,频频发生的枪案使沈寂许久的枪支管制再成热门话题。
; \$ M+ K( O' `0 c5.35.249.64
1 A, }+ Z' M* P人在德国 社区澳大利亚的例子显示,严格的枪支管制能减少类似案件的发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澳大利亚频发公共枪击案,1996年达到顶峰。那年,凶手马丁·布莱恩特用AR-15自动步枪在一个旅游名胜点大开杀戒,35人丧生。事发两周内,澳大利亚政府通过了严格的枪支管制法,包括禁售半自动步枪。自那以后,澳大利亚没有发生过一起集体枪击案。5.35.249.64; s9 s* V# L- ]% J9 ]* A3 T* [! p# N
( j1 _4 J. A& u) z/ o* T
美国有悠久的拥枪传统,合法持有枪支的权利受到宪法保护。在1977年,美国54%的家庭持有枪支,近年这一数码大幅度下降,但也有约33%家庭拥有枪支。
' S! b' R2 u2 o- u- q( `1 b' }# J8 e5 G. R; t" E1 a
枪支管制是美国政治的敏感话题之一,弗州理工大学枪击案发后,包括总统布什、衆议院议长佩洛西在内,衆多政要发表讲话表示哀悼,但几乎无人呼吁严格管制枪械。美国全国步枪协会(NRA)是共和党的坚定支持者和票源,而民主党在1994年国会选举和2000年总统选举因禁枪议题吃过苦头后,也不敢贸然得罪「枪民」,以免影响2008年总统选举选情,致使克林顿政府时期颁布的禁售「攻击性武器」法令在布什当政期间逐渐放松。5.35.249.64* }) y' }% x9 K+ w

4 w% I' T6 u. S% G! R/ k! V/ O人在德国 社区社会因素: r0 x3 T& [, E& a2 t

/ W1 Y7 \. J. \" x% u6 V0 u5.35.249.64在一些专家看来,「枪祸」只是原因之一,他们更愿意借此探讨美国社会的其它问题,如暴力文化流行、传统社区解体、社会竞争加剧等。5.35.249.649 P& D; n6 u' f) R3 R, I- n
( |$ r5 w- c4 s: z
明尼苏达州政府矫正部犯罪学家格兰特·杜韦认爲,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相比,现在死伤多人的恶性杀人事件在性质上有诸多不同。美国大萧条时期,经常有破産农民杀死全家的悲剧,显然主要出于生存原因,可以称爲「绝望杀人」,而在赵承熙等近期的校园枪击案中,明显有「愤怒杀人」的色彩,更倾向于滥杀无辜。
- l  @1 ^- g/ q. i) O, W5.35.249.64
8 R! j% f3 c) @( c* b东北大学犯罪学家福克斯说,近来发生在工作和公共场合的枪击案件呈增长趋势,部分可归咎于日益增加的经济不稳定感和不公平感。他说,美国社会过度竞争导致的结果是,「赢家」通吃,获得的利益大大超过合理程度,而「输家」只收获公衆耻笑和排斥。
- Y& I) g- }2 m+ u/ R& w) x- G9 S: k& }9 B9 p. e
赵承熙在作案期间寄给电视台的资料中,猛烈抨击富人的「享乐主义」和「放荡堕落」,就是这种「仇富」心态的扭曲表现。而在约翰逊航天中心的枪案中,枪手威廉·菲利普是航天中心合同雇员,因担心失去工作,情绪失控之下闯进航天中心大楼行凶。+ G7 U3 t# S% H; r5 f

: h1 T& f( K2 ~「我们讥笑他们,我们放逐他们,我们在‘美国偶像’(美国流行的真人秀节目)中嘲弄他们。」福克斯说。
. p% Y6 D& U1 A+ f5 |8 O
6 o8 @& \5 Z0 u美国社会传统社区的解体也是专家关注的枪击案因素之一。他们认爲,过去,人们多生活在一个熟悉的社区内,人际往来频繁,大家都有归属感。而现在人员流动性加剧,搬离故土者不得不面对一个陌生环境,因此産生的疏离与孤独感如果不能释放,容易对新环境産生敌意。
  `( d/ p" N4 A* `) _
) F4 f, H* L( E/ S$ y9 F* [" H时代背景
2 f5 v; x) w+ }' _# }0 I! a- B( P0 z
暴力文化、网络游戏、哗衆取宠的媒体则给这起凶案加上了不少「时代背景」。
8 A& d4 j( s7 z. s% |! F5.35.249.64
. [, M0 a( i% t: v美国佛吉尼亚大学「弗州青少年暴力专案」研究主持者杜威·康奈尔在英国《泰晤士报》上刊文说,这是「21世纪的屠杀」。赵承熙对暴力电影和小说的偏好,对现代科技和大衆媒体的利用,都显示出「21世纪」的特征。
7 x5 z( _& A* ?2 _
- `7 J4 A; `/ o8 S康奈尔说,赵承熙的一些自拍照片明显有模仿暴力电影《老男孩》等镜头的迹象。他认爲,暴力电影不会必然导致犯罪者模仿,但容易激发一些精神不健康者的冲动。
) D3 P, f0 I- f" O- k. |: g
: a' |, P7 y: ~: _而在一些国际人士看来,这场悲剧与美国对外政策中日益浓厚的「武力至上」思维有关,有人甚至从中看出伊拉克战争的影子。《华盛顿邮报》援引法国退休工程师皮埃尔·希凯在巴黎一所大学的演讲说:「不是说这种事情只在美国发生,但与我们相比,暴力在美国社会扎根更深。更戏剧化的一面是,他们甚至把这种暴力输送到世界其它地方。」
6 X/ {: p& C/ z% ]2 D2 N9 k( I& L7 j7 r! |* A* \4 ?
伊拉克人对此感受更爲深刻。他们认爲,正是美国的入侵,导致伊拉克的学校、街头、市场等,几乎每天发生流血杀人。19岁的巴格达大学生拉尼耶·里亚德说,与伊拉克每天发生的灾难相比,弗州理工大学枪击案只是一桩「小事件」,「我们天天都在死人」。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