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德国汉学家批中国学者激怒了北大教授

3月26日晚,在世界汉学大会的“汉学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文学”圆桌会议上,作为两个主角之一的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表示,中国现代文学是五粮液,中国当代文学是二锅头。他的讲话出人意料地激怒了圆桌会上的另一主角北大的陈平原教授,他认为顾彬的评价,是海外汉学家对中国学术问题的越界,是搞娱乐,迎合中国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心态。
( p6 Q" Z+ |- s8 {" Z人在德国 社区陈平原指责顾彬对20世纪中国文学前后两个50年分别作整体评价,是哗众取宠,而且犯了“整体主义”的错误。 # o7 O( x4 |8 U. [  @. C# z

" J4 B: Y1 |5 i$ \* v5.35.249.64然而,他是否忘记了他有今天的学术声名,不正是开始于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与钱理群和黄子平共同提出了“打通现代当代”、以100年为一个单元、整体地审视中国文学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呢? 5.35.249.64/ o, l& B- M  X! {* x2 N: j, G  T2 l

) {" p( X( K! m他之于顾彬,为何要以自己一百步而笑他人之五十步呢? 人在德国 社区5 r1 R; q7 W" }9 F3 {
8 q& C- B3 R* Z0 _% h
显然,陈平原对顾彬的回应采取了完全非学术的态度,不是学术批评,而是以中国20世纪文学研究的权威专家身份,“不客气地”与顾彬进行他所谓的“中西话语权之争”。 : ?4 p+ P5 D" Z8 Y
人在德国 社区' c+ A) i9 E6 O& y" m! M6 l, [2 Z
他武断地把一个学术争议问题转化为民族文化对立问题。
% Y+ u6 P& L) u+ K( w, B
+ F) N4 c" {8 N' E坦率地说,陈平原教授这次是失态了!我以为,陈平原教授这次的失态,不是判断力的错误所致,而是其心态错误所致。他过敏地用民族文化对立的眼光来看待顾彬的讲话,实在是因为他完全被一种“大国小民”的心态支配着。多数中国学者骨子里是有“大国”心态的,与此同时,又患着“小民”心态的暗疾。 ( t: {0 x$ ]1 a" j8 P
; x8 j2 ]5 z" q' |. e4 I
当今中国学者的“大国小民”心态,出自两个原因:第一,今天的中国学者内心普遍没有真正的母族文化认同感;第二,在面对国际学术界,尤其是西方学术界的时候,当今中国学者自我创造力的匮乏和学术话语力量的微弱,使之也缺少个人自我认同感。因为缺少母族文化认同感,在诸多中国学者的心中,所谓“大国”,只是一个残存的脆弱的历史幻象,现在被眼下的经济增长孤立支撑起来,并没有扎实可靠的文化根底。然而,又因为面对国际学术界缺少个人自我认同,对于这些中国学者,“大国”不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避风港,而且还是其攻城略地的根据地。
! u! N7 g$ n# x5 _; _; D7 S8 L1 J7 x
我以为中国学者的“大国小民”心态表现为:凡关于这个“大国”的看法都极力寻求西方学者的认同和首肯,西方学者不得“说不”,“说不”就是越界,就是霸权,就必须坚决予以“不客气的回击”。陈平原这次的失态,就属于此。的确,以陈平原素有的见解和气度,本来是不当有这样的失态表现的。由此足见,面对西方学者时,尤其是面对西方学者“越界”批评自己治下的学术领地时,“大国小民”心态是会颠覆学者的心智的。
; f4 }1 w$ b2 l人在德国 社区# N. c1 c2 U! b
这次世界汉学大会的主题是“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毫无疑问,如果中国学者继续以这种“大国小民”的心态面对西方学者,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文明对话”。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学者,“顾彬”至今仍然只是误导下产生的一个诡异的幻影----这个“顾彬”只属于中国媒体。这次陈平原教授的失态表现,不过是“迎战”这个幻影时用力过度却又用心不够。5 z" v) A2 Q# f  ?. T- H
Share |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