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 德国之声记者上海归来谈:观念和现实空前激烈的震荡

几年前写过两篇上海归来谈。一些读者热情地要求继续。这期间并非没有去过中国,总是拿起笔又放下了。这回觉得应该写一写了。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近三十年,按理说,观念方面的震荡应该已经结束。但是,在教育方面,金融方面,出版方面,许多其它方面,观念并未定型,反而震荡得空前的激烈。德国之声记者在此撰文报导。
Share |
Share

至于8万元存款的限制,对于海外的人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不就8千欧元吗?有了这个限制还是好的,可以让在中国的外资银行还不至于立即挤破脑袋。0 D) N; j! F, q. t! u5 P

2 Q) [# M7 X) n( i  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现在还在暗处,上述的好处许多人还不知道。但是,这个国际化带来的巨大变化可想而知。在中国本土的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一时还无法赶上中资银行。但在世界范围内的中外货币流通方面,中国的银行也必须动起来了。否则,将来会全面被外资银行超出的。要想不落后,中国的银行也必须象外国的银行一样走向世界,至少在世界各大城市布点。3 I7 `" p% z. c1 o! `# g

# q3 }( {- w' w' I  还有一个办法可以减少中资银行在这方面的弱势,那就是:早日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换句话说: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展人民币业务,已经成为一个迫使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的新工具。(平心)

TOP

另外,中国的花旗银行分行有个限制性规定:存款 8万元人民币以上,才可以开户。如果帐户上不足8万元了,须在一个月内补足。否则要缴纳手续费100元人民币(每年100元)。还有一点:任何人都可以立即开一个帐户,只要在4个月内汇入8万元人民币就行了。如果4个月内没有汇入,就要扣100元的手续费。
0 |. r. ~  O/ {2 \人在德国 社区5 Q/ G9 N1 B, A/ {
  上面叙述的,可是外资银行在中国开分行的一个天大的优势啊!如果这个优势广为人知,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不挤破门才怪。这意味着什么呢?:随着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行的开出,中国的外汇管制实际上将不复存在,人民币实际上成为了可兑换货币!这个意义可是非同小可啊。
/ C3 I  i1 o4 w7 j5.35.249.64( A) i4 I5 o3 O. h! `
  不错,外资银行在中国要广泛地开出分行来,象中国的银行那样,谈何容易。但是,外资银行如花旗之类的,或者德意志银行,在中国以外到处有分行。在人民币跟外汇的流通方面,外资银行的优势比中国银行大得多。对广大海外华人和所有外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大好消息。- H. \4 T, L9 v, g# h6 G" @0 f
7 W) J. E% E" [4 c$ e$ H7 c
  那么,这会造成洗钱吗?这是不用担心的,因为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管理规定。比如在德国,超过1万5千欧元的款到达或者走出某个银行帐户,立即会报知联邦银行。实际上,进出都要有理由,这个钱要有出处的。虽然取钱和存钱时不需要任何证明,但有关部门(比如财政局)随时可以查问。相信今后中国也会有相应的规定。

TOP

金融震荡:外资银行有个天大的优势
# N: x' J0 v8 X% ?, ]- ~9 m# E  ?, K* H% b* p. Z# o- I
  最近,头四家外资银行在中国已开出分行,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德意志银行等也已经在申请过程中。外资银行要象中资银行那样在全中国设点,是个漫长的过程。那么,外资银行在中国会长期处于劣势罗?笔者在德国时就想到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一个巨大优势。为了求证此事,笔者在上海期间走访了花旗银行分行。5.35.249.64+ c9 f- T1 U% ^% {
人在德国 社区) @% H8 o9 F  z5 A4 G, q
  和平饭店旁的花旗银行门面很小,只有4位咨询员。态度非常热情。有服务员立即问要咖啡还是茶。真有回到德国进入德国银行的感觉。2 Z' m. c: W5 L' ~" e

  j/ m/ x4 a6 v0 [  笔者的问题很简单:同样是花旗银行,在中国存入人民币,是否可在境外的花旗银行随意提取;在外国存入欧元或美元,是否可在中国的花旗银行随意提取。
8 \3 f! z4 v& @: {' ~
" A) L+ k2 F, u% E% O  Y小姐的答复是:从今年秋天开始就可以做到这点了。一卡在手,无论存在中国还是外国,都可以在任何地方提取当地货币。为了搞得更清楚些,笔者问道,如果是大额提取,比如百万元或十万欧元,情况如何。答:如果是存在欧洲的花旗银行的款要在中国的花旗银行提取,直接从那里汇出即可,按欧洲当地当天的汇率,没有手续费;如果是存在中国的花旗银行的款要从德国提出,可以从德国打个电话给她,她即给汇出,两天后到达德国的花旗银行帐上,按中国当地当天的汇率。任何数额的汇款,都不需要有合同之类的证明材料。

TOP

另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官方首次公布,上海房地产吸收外资大缩水,1至4月,6.39亿美元的合同外资,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5.25%。而在2006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投资的60%来自境外,外资直接投资中国房地产达91.9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近七成。# k2 q5 ~7 |& e8 |5 `% f

7 w+ H1 I% d* V" W/ d, p  w2 l$ O  这里体现的走向是:由于中国政府加大调控房地产业的力度,房地产业的赢利前景大大缩水。那么,外资总要有个去处罗?一个好去处估计是股票。中国股市之所以该落而反涨,而且势头凶猛,大概主要还不在于一般股民,而在于外资和集团投资。2 i" g) ^& w, I8 k! V8 N5 ]+ K
$ y# Q3 o0 U2 x, p
  难道股市一夜之间变得全无风险了?美国之音记者引述美国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的话说:“我现在非常担心,这次把那么多的人推入股市后,很多人把退休养老的钱也都拿出来炒股。那么,一旦炒亏以后,他们养老的钱从哪里来?”5.35.249.647 k; ?8 f' n. X0 }0 f

8 e+ l  e) V! q0 r4 g5 i  股市,按正常的理解,不可能永远往上走的。也许,中国股市的本次疯狂会持续较长时间,但谁也无法预料什么时候它会跌下来。这样的全民疯狂,隐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这是肯定的。) R. r8 U  P( W+ w/ Y
4 t. p( k7 s  E! {
  中国人的理财观念也是浪漫主义的,同样与现实主义有着遥远的距离。

TOP

中国人当前的教育观念是浪漫主义的。适者生存的现实主义还在远方。$ e) m# M+ n; {  N
- b- a) ?# h2 m8 n+ }
  理财震荡:每个人都发财?3 F2 J$ a, F& D7 e
- Q2 U* y2 l3 f3 s# e7 V
  理财,也是一个今日震荡全中国的事情。
- c# i6 v( M; c, ]# q# J0 N2 D2 E% O/ t; v4 X" s
  这次到中国,到上海,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人人都在谈股,人人都在炒股,而且听上去,好象人人都多多少少地发了股财了。这可能吗?说起发财,人们历来认为总是一部分人发另一部分人的财,说得更清楚些,总是一小部分人发一大部分人的财。人人都发财,这比共产主义还要让人向往的主义,真的有吗?& B' ~! Q- r" s) F' `8 I: o/ |
人在德国 社区& @% p/ o! C0 n+ `: ~
  看来至少是象有这么回事。这回到上海,每个人都喜气洋洋地告诉笔者,自己的股票翻了将近一番。这还是差的,比如有个朋友,30万股金,几个月内已经翻到了90万。偶尔在电视里看到一个新闻,说是在北京的证券公司里,有一批中老年妇女每天从早到晚地在那里“坐班”。了解下来,她们并非成天在那里“炒”着,而是把证券公司当成了第二个家,相当于咖啡馆,俱乐部。
0 a, J/ o% q5 d" s. T) Q7 r
8 a* ^* B- ]9 w# V$ r! I& G  中国官方数字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境内新开户股民高达500多万户,超过去年一年的开户总量。今年股市一季度的成交金额也超过了去年成交额的总和。截至4月下旬,中国已有9200多万户股民。也就是说,大约每14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位股民。如果说,农村炒股的人还少,这些人基本上是城里人,那么也许可以说,每个中国市民都在炒股。
& k7 z1 J8 r3 ?' b7 ?( H人在德国 社区" C1 E* R2 p9 M% O
  中国股市这一年来确实是疯狂了。上证股指从不到2000点到超过了3000点。本来许多专家认为前不久的黑色星期二是个终点。不然,现在仍在疯长。甚至有传言说,专家说了,今年年内上证综指将突破6000点。于是,不仅在中国国内,海外的一些朋友也加入了国内炒股行列。

TOP

这几十年来,中国的教育经历的相当于地质上说的 “造山运动”。中国的教育学历大提高了,大学毕业生人数接近于过去的中学毕业生了,中国教育象青藏高原一样地拱了起来。按几乎人人是大学生这一点看,总有一天,中国在教育方面会成为世界屋脊。但是,这个世界屋脊下面却是一个大得可怕的空的山洞。所有的人都往山峰上挤,那里容不下了,人们还在往上挤,爬,会有很多人被挤得掉下悬崖。笔者的熟人朋友中经常遇到些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最后只能建立公司,然而公司太多,几乎无生意可做,最后连吃饭都困难的。而山脚下是空的,那里虽无山珍海味,但能吃饱,却几乎没人愿意进去。
0 A0 _+ f4 q2 X0 x: x. f' f, U. r* u+ o* ?0 b3 {
  中国教育经历造山运动是好事。全民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但是,中国人的一个大问题更突出了,每个人都想成龙。但这分明是不可能的。也许会有哪天山峰比山脚大,白领总人口超过蓝领。但目前还看不到这个美丽前景。
+ u8 t& J7 B% X. k5 e/ w& R. r, g5 `% p人在德国 社区
7 y* N/ T3 d! X/ s! x5 ?5.35.249.64  中国教育的形状变了,上面大了。人的观念也跟着变大。也许会有一天,当工人也需要大学毕业的。到那一天,人的观念或许会变回来。但按现在的教育形状和观念形状,距离那一天还很遥远。在那一天之前,这个领域将是个持续地震的领域,观念与现实不相容的地震,就象所有地质造山运动过程中的那样。, Q5 O4 z) x6 j3 g
5.35.249.64, `& e5 Y; Q" Y: G
  中国人当前的教育观念是浪漫主义的。适者生存的现实主义还在远方。

TOP

高水平的白领比比皆是。笔者下榻的一个经济型新宾馆,入住的外宾特别多。前台的两位小姐忙得不可开交。她们俩的英语非常流利,而且绝非那种只能一般应付的英语,什么问题都能解答。到一些银行,白领中有的自报说,她是瑞士、英国留学归来的。现在,不但国内高校毕业的高材生多了,而且海归也到处都是。即使到海外留学,将来归来后也难说能找到好位置。# S  V; L+ V: Z3 Q4 F9 L2 p
人在德国 社区/ L1 x. T* [, g, W3 Z
  而,高考不理想进不了好大学的,许多进入所谓复读阶段。专门提供复读的学校纷纷应运而生。3 S& l9 I! u& R# n8 Y
& X8 A. L2 }3 e* Z. ~
  朋友之子,在复读阶段成绩也不理想。应请,笔者询问了一些朋友。华东师大聂教授对笔者说:你应该劝他去读中专。既然连好的大专也进不去,还不如进中专。现在中国缺的是专业技工。如果以能进大专的成绩进中专,他可以选择最好的中专专业。中专毕业,近百分之百可以找到工作。5.35.249.64- a" q& [7 H' J" n! @% b0 H
% T% {" g, m( D. ^
  把这话带给了那位复读生的家长。两位家长一脸尴尬,哑口不言。可以理解,谁不希望子女读好学校,将来找到什么高级工作呢?人在德国 社区, f0 e7 \7 ?# }2 `* }

6 e& X1 V1 K9 y; b7 U  恰在此时,上海报纸上发表了一个调查结果:只有 1%的中学生愿意将来当工人。到了中央某报,标题是“将来中国谁当工人”,这个数字成了0.1%。不管是1%还是0.1%,很清楚的是,家长望子成龙,学生望己成龙,谁都希望将来进入白领以上的阶层。谁来当工人呢?那篇报导的结论是,农民是未来的主要工人来源。

TOP

教育震荡:造山运动也造山洞3 w) U1 F# K  s/ @) x! @. S; @  w
: N0 H. P" V# N0 {9 p! Q
  多年来,教育一直是中国人最舍得花钱的一个领域。许多家长说,哪怕砸锅卖铁,也要让子女成材。家长舍得钱,学生拼了命。这回到上海,这个印象更深刻了。
9 m2 r9 P6 D$ w( v) ^' H! ]% M/ Q; C: s% |  p: [
  一个15岁的女孩子说,在中国进高中前后,每年缩短一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初三也许还能半夜一点上床;高一要两点上床;高二要三点上床;到了高三,四、五点才能睡觉。紧张啊。高中的学生们是没有周末的,周六、周日两天,要马不停蹄地奔赴各家教地点。
( e% J7 B& d5 W, b' R+ ^# Y: T+ M9 b2 L) v
  这种从家长到孩子的全国拼命行动,自然是为了一个目标,进好的高中,进好的大学,最后能有个好的工作。
, @! m" C, K4 U5 Z0 @
5 z% I8 L% E+ Q4 j+ L! ^5.35.249.64  而国家也是全面配合的。多年来,大学扩招。现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几乎没有高中毕业进不了大学的。进不了重点就进普通大学,进不了普通大学就进大专,进不了公立大专就进私立大学或大专。. O! `$ y: s* f/ T
% @' j+ ^6 R8 D# B' ^
  然而几乎人人都是大学生了。结果是,找工作越来越难,找好的工作难上加难。笔者在复旦大学作了个小讲座。听众多是一至三年级的学生。老师说,学生一进入四年级,就纷纷在为出路考虑,到处托人找工作,根本没有读书的心思了。复旦大学这个全国第三名校尚且如此。其他学校的学生可想而知。% f% w! |& [, F( U' z7 b
5 F/ f$ a/ J% X/ }1 _
  于是,为了好工作,人们进一步读研。研究生也大大地扩招了,而且每年都扩。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一位教授对笔者说,她们现在每个人带二十来名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的一位教授也说,他带着十几名硕士生,一名博士生。那么,研究生毕业后工作就有保障了罗?华东师大的聂教授说,目前是的。但过几年也难说了。因为研究生也会太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