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与忠臣

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儿子听从父亲的话,这是孝子吗?臣下听从君主的命令,这是忠臣吗?” : M  r" T& ~0 U9 p8 S6 I# I

" A! S, p6 b0 n. i- Q$ c孔子听了鲁哀公的话,很想讲讲自己的看法,但他又怕鲁哀公不接受,于是,装作没听见的样子,向鲁哀公笑了笑,然后快步出去了。 ! r: {* [/ H1 h( N3 @* T$ P
! j- Q! B/ a$ Q1 r8 L$ j: f1 O
孔子出来后见到了弟子子贡,他对子贡说:“刚才鲁君问我说:儿子听从父亲的话,这是孝子吗?臣下听从君主的命令,这是忠臣吗?我怕鲁君不接受我的看法,所以没回答他。你看我这样做行吗?”
+ i5 s* f. _9 F1 q
- E! Q; X# k$ C' _& E$ f子贡想了想,说道:“儿子听从父亲的话,这就是孝子;臣下听从君主的命令,这就是忠臣。这是很对的呀!您还有什么不同看法吗?” ; F1 q# c- F( i+ Q
人在德国 社区1 q% S, O( y6 k" e" q1 P
孔子听了子贡的话,连声说道:“你不懂,你不懂啊!一个国家如果有敢于谏争的大臣四人,那么,这个国家就不会被侵犯;如果有敢于谏争的大臣三人,社稷就不会有危险。父亲如果有敢于谏争的儿子,那么父亲就不敢违背礼义;一个人如果有敢于谏争的朋友,那他就不敢做不义之事。所以,儿子听从父亲的话,并不一定就是孝子;服从君主命令的臣下,也未必就是忠臣。是不是孝子、忠臣,要看他们所遵从的是对、还是不对。你说不是这样吗?”
- ?) i0 R0 S* Y0 W& l) T' z  E" |+ y8 o9 V6 A; p0 N& X
子贡听了,觉得很有道理,连连点头。
9 O2 X5 d& E% I2 z! u5 B
9 o3 a3 j8 A+ g. k魏武侯谋事5.35.249.64- Y9 c, L& u3 k7 ]" B) h# M- f
5.35.249.642 w& K* B! V! i
) v) y4 T% F/ C: t5 ]& s. c# \0 y1 L
魏武侯足智多谋,善于谋划政事,群臣都比不上他,每次退朝,魏武侯都面带喜色,洋洋自得。大臣吴起看到魏武侯的样子很是担心,他决定进谏魏武侯。
7 W4 h$ J% t8 F& l  V9 y; W, T
7 Q( |5 u" S0 ?2 D' O8 G有一天,群臣刚刚退朝,吴起求见魏武侯,他对魏武侯说:“有人对您讲过楚庄王的故事吗?”魏武侯说:“没有。楚庄王有什么故事?”
. C  \2 r0 G/ U) J5 Z* N7 V/ |1 D/ i
吴起回答说:“楚庄王特别善于谋事,群臣都不如他,每次退朝,楚庄王都面带忧色,闷闷不乐。大臣申公巫臣(人名)问楚庄王:‘大王常常郁郁不乐,到底是为什么呀?’楚庄王回答:‘谋划政事,群臣都不如我,所以我才忧虑呀!我听人说,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可称王,自己选择朋友者可称霸,自己谋划政事而群臣没有比自己强的必然灭亡。现在像我这样,没什么太大才能的人,群臣中都没人能超过,可见我国人才实在太少了,这离亡国不远了!所以我常常寝食不安,闷闷不乐呀!’”   ?; w% \) N* l
: B: S5 t7 A4 Q: _) T& S& D& w6 ?
说到这儿,吴起看看魏武侯,见他面有惭愧之色,又说道:“同样一件事,楚王忧心、而您却高兴,我希望大王您三思啊!” 7 F( W% ^( `  u" n  J
& A* w& a, W" Y6 z
魏武侯听完吴起的话,拉着他的手说:“我明白了,是上天让您来挽救我的错误!我知道该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