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107660
- 威望
- 41024
- 金钱
- 6
- 阅读权限
- 130
- 性别
- 男
- 在线时间
- 3126 小时
|
2#
发表于 2007-4-5 10:27
| 只看该作者

顾彬,请你想好再说话
我不认为顾彬先生看到的“中国文学”,就能代表中国作家诗人的水平,凭什么说:“中国文学热已经过去了”? & c/ H8 A0 D# C X
! j: I3 E3 p9 j# R0 g 看了贵报记者及实习生对德国汉学家顾彬的访谈,我有一些想法不吐不快。
% G. V* v9 P! |1 m9 _人在德国 社区人在德国 社区0 `- a$ F4 T/ P- e2 |
作为首届鲁迅文学奖的得主,我遇到、认识与深交的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一定影响的作家、诗人,肯定比王家新多得多。但我没有听到一位中国作家诗人说自己可以得诺贝尔文学奖。包括莫言、闫连科等大作家,他们也是极为谦虚而文明的。我相信王家新不敢、也不会那么讲———说“中国作家盲目自信”!当然他若这样讲,谄媚于德国学者、作家,那我也没办法,但他只代表他个人。 * U1 n9 e# E3 T! W: q" _4 z
$ u+ [" }1 A+ l3 @( \" R0 ]% J, ^! ^. l
中国作家可能不懂外语的多,但不等于不懂外语就不懂审美。我相信歌德在写《浮士德》的时候肯定不懂汉语,也肯定没有读过《离骚》,但决不影响他写出伟大的作品。
: ^9 e8 o O- _0 x0 y人在德国 社区6 X/ O' i( o O1 I/ C
尤其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人种,不同的人种又有不同的历史经历、审美习惯与经验。
; \" J3 }9 I% Z# K5.35.249.64* \. B$ ^2 y, i, u2 @1 y$ O' C
这是常识,顾彬先生却明显一知半解。 ! _& {% e6 \: T: v3 ^1 H; O+ i8 C
/ f, f o/ K/ D5 K9 z7 P 顾彬究竟看了中国文学的多少古代与当代的文学作品?他说:“在我没遇到李白翻译成英文的一首诗之前,基本上对我来说,中国是不存在的。就像现在印度对我来说是不存在的”。众所周知,中国、印度和希腊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他竟敢说在他没看、没好好学习之前,人家就“不存在”,中国有哪一位作家敢这样无视它国的存在呢?顾彬如此讲话有失学者的斯文。 + P" p) l/ l) J- u
6 F4 M7 U8 e7 ?! x5 K0 D 于丹、易中天等学者为普及中国古代经典,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中国13亿人口不可能人人坐下来逐字逐句地品读古典名著,而通过这些学者与强势媒体的合作,向更广大的文化薄弱群体解读经典,从而摆脱文化虚无,这又有什么好指责的呢?你研究过,你可以不用研究,别人也许需要。 . Z$ f' z: j8 r# e% I2 i% F( Z' j
3 Y6 m" P1 S- F+ Q 事实上于丹、易中天的书被抢购,就证明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也证明了他们解读的成功。或许他们的解读,还有不完全准确的地方,但毕竟提供了一条理解古典名著的道路。
3 s3 F* s5 I5 S
8 p/ x. m6 F, x+ |7 ^6 ?; u 是有路好?还是没路好?这又是一个常识,无须多言。
8 d- A, V4 @* x% O* B4 b' w2 b d
A9 m) A: c/ e0 X7 Q2 r! y: U0 u# \ 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太肤浅了,对中国作家的认识更是少得可怜。我不认为顾彬先生看到的“中国文学”,就能代表中国作家诗人的水平,凭什么说:“中国文学热已经过去了”?在我看来,尽管中国文学没有在世界走红。但我相信,走红的不一定是经典,而经典或许还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的检验。谁敢或谁能这么武断地说话呢?我看除了顾彬的“一孔之见”外,我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是持乐观态度的。 5.35.249.642 Q6 \' w3 v! v! \2 ?
# B8 Q$ S* z! S+ Z$ A4 `
中国作家可以知道全世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所有获奖人的作品及生平事迹,我到过德国和波兰,这两国的作家百分之九十九只知道中国的古代作家和现当代作家极个别的名字和作品。通过座谈我还知道,他们所知超不过十个,而且说得还极不准确。原因除了不懂汉语之外,还因为不赚钱,所以不愿翻译出版。而没有出版,又怎么能了解呢?德国作家也同中国作家不懂德文一样,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家不懂中文。如果按顾彬的说法:德国文学是不存在的吗?他敢这样说,我却不敢无视歌德以及歌德故乡的文学存在。尽管这个顾彬先生在不了解全面的中国文学之前,就敢说这些令人喷饭的“大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