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积分
- 107660
- 威望
- 41024
- 金钱
- 6
- 阅读权限
- 130
- 性别
- 男
- 在线时间
- 3126 小时
|

广东韩山师范学院的王文科教授在伦理法学研讨会上提出,在《刑法》上制定见死不救罪,实行分类处罚。多数重庆市民表示支持。但有专家认为对于非职责的纯道德义务的救助来说,如果以法律手段来强制实行的话,可能会适得其反。
/ O8 @: B7 ?3 S
; }1 K4 d2 \3 y' H: B- r 当道德的谴责不足以制止屡屡发生的见死不救行为时,是否可以制定“见死不救罪”以实行法律拯救?昨日(23日)在西南政法大学举行的第六次全国应用伦理法学研讨会上,来自广东韩山师范学院的王文科教授提出建议,在《刑法》上制定见死不救罪,实行分类处罚。
8 [) e$ ]5 s9 i% F5 S
z1 z1 o m4 k% I. N 国外有相关法律
8 }* C4 V# h W( G4 |- O2 a6 c
+ V, P. F& ]$ S$ I1 B人在德国 社区 王文科教授提出,近年来频频见诸报端的见死不救行为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谓见死不救,是指眼见他人陷入险境,自己有责任救助或有能力救助而袖手旁观的行为,它通常被看作是社会的道德恶行而受到谴责。5.35.249.640 H/ f8 e, r) L2 H- W) k7 {. ?
. p2 z5 o" d5 [9 s 王教授称,虽然我国目前并没有如此立法,但法国等国家已经有类似法律。5.35.249.64% w0 o, p% b) U/ l+ H
7 y. o4 O3 C4 E2 p 众专家意见不一- ]; c X8 i* M" y/ j8 Q5 Y( {6 t: h
* J" G1 ^% r/ N/ a9 C 王文科教授认为,见死不救也应该分不同的情况,有的见死不救是不应该受到处罚的,比如面对一个落水者,即便是身有救助责任的警察,如果不会游泳,也只能要求他想别的办法间接救助。但如果有能力救助,而且不会承担什么风险而不救就可进行相应刑事处罚。/ E+ Q) p! W0 w% S0 T! l
4 u2 S+ @: F0 @ 此观点在与会专家中引起广泛的关注,赞同、反对意见皆有。其中一名专家表示,法律归法律,道德归道德。对于非职责的纯道德义务的救助来说,如果以法律手段来强制实行的话,可能会适得其反。9 Q0 J! v. x6 X: h0 T) D; P2 V
, {- B0 h. x6 @, v+ E2 H 多数市民表示支持
/ c0 P: t' m# p3 Q* @; q人在德国 社区; }% O$ l5 S) X
在会后记者对市民的采访中,大都表示支持的意见。“立法后可以改善社会风气,以后再看到偷抢行为时不站出来就可能违法了。”一市民说。 |
-
-
recht.jpg
(105.66 KB)
见死不救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