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4 O. |5 v' p" o8 y9 l% \+ s 有趣的是,赵紫阳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关于“六四”事件的自辩发言中提到,他是以陈希同为师的!在这份历史文件中,赵紫阳针对他对戈尔巴乔夫泄露邓小平是中共最高领导的抨击,说: ( k e; K+ g# h0 i. f * i6 X* v6 O% ^6 y$ v2 F+ l9 I 【在此之前,陈希同同志就针对人们有关“垂帘听政”的错误议论,向大专院校工作的同志们做了解释,说明了党的十三届一中全会有关决定的情况,效果也是好的。陈希同同志在4月28日的常委会上还汇报过这个情况。因此,我就考虑,如果通过公开报导,把这一情况让群众知道,对减少议论可能会有帮助。我当时向戈尔巴乔夫通报的内容是:十三届一中全会郑重作出一个决定,在最重要的问题上,仍然需要邓小平掌舵。十三大以来,我们在处理最重大的问题时,总是向邓小平同志通报,向他请教(我有意识的没有讲可以召集会议,和由他拍板的话)邓小平同志也总是全力支持我们的工作,支持我们集体作出的决策。照理说,这些内容的话,是不会给人以一切事情都是邓小平决定的印象的。】 4 s5 }8 P; Y& H) s9 Y " f( |! z1 }. ]; J: j' z7 ? C 赵紫阳在这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虽然不致于噎得奉命批判的陈希同哑口无言,但看在旁人眼里,孰是孰非,一目瞭然。 4 q d$ r5 m' g" M5 B+ ~ |2 h 歪曲篡改何时了?谎言知多少9 ]9 _) r2 \9 u3 j
# `9 g* ]7 H# F4 c, |: x7 q 赵紫阳与陈希同对对方的看法,爲何份量如此悬殊,爲何看法如此对立? / \3 Y9 ~1 ]/ t. K% F& S; n# d/ m3 U/ f5 ?0 e
份量悬殊,不难解释:赵紫阳当时是中共总书记,是主帅级人物;而陈希同不过是邓小平门下执行任务的马前卒,赵紫阳的回忆录中主要是围绕大是大非问题,陈希同的表演,本来就只是“边角余料”,不用大耗笔墨。) r7 ^! Y! ]% m; }1 j+ x" ~
* P' [- T/ ^/ g# n* B! D
二人彼此的看法爲何对立?倒是值得推敲。不是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吗?不是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吗?现在陈希同却是剃头担子一头热。这是不是显得陈希同反而更有度量和风度呢?完全不是。5 Y5 h$ v# h! N: A Z. l
6 ~1 Z1 \4 }4 ?# k" X- D
许多人在政治风云中栽了大跟头,从“整人者变成挨整者”之后有了悔悟,陆定一、周扬都是如此。陈希同从九天之上栽到十八层地狱,他的思想想必有所触动、有所反省;而且对方早已失势、早已作古,自己也是政治上的失败者,那麽就像邓力群在赵紫阳去世之后抢先去吊唁一样,何乐不爲?- O) R7 g3 n0 Q, m& C
/ `8 b! X5 o. x8 o' j/ i6 b$ ^ 陈希同称赞赵紫阳,还有一层动机,就是要踩江泽民的痛脚——江泽民接替赵紫阳,江泽民又整下了自己么。 # _: M5 f, e% n3 {' K. X 7 r: T: U4 w" E5 Q5 p 之所以剃头担子一头热,更重要的是,赵、陈的政治哲学完全不同。 U* i' M! c9 B' b 3 I) W. U& B n 陈希同是“人以群分”,不过他划分群的界线,是着眼于权力,将赵紫阳与自己划到了“同一群”之中:都是残酷政治斗争中的“天涯沦落人”嘛;但赵紫阳却不这么看,他也划分群,但他用来划分的界线,是政治大是大非,用这一标准,陈希同肯定属于另一群,是“两股道上跑的车”,“道不同不相与谋”!* v9 [- s0 ^/ b+ H6 F
& q# j; `7 Q: K
《亲述》中记载了陈希同的诗,用来形容自己的言论也八九不离十:“歪曲篡改何时了?/谎言知多少!/“假话千遍即成真,/纳粹语,颇时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