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8 I/ F, [6 X* s' C; Z1 q2 t 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李丹和病友们的善意终于打动了孟珍,孟珍终于相信“天下还是好人多”,明白如何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以致“不知道怎么去感谢对方”。6月份,从北京回到渑池县,孟珍主动去寻找更多的感染者,与患者交换信息,收集证据。# `) a! Y; j2 t& j8 w6 i+ [
9 `/ [2 D% ~9 U1 C7 I
拿到补偿协议后,孟珍决定起诉渑池县人民医院。连续去了两次,法院都不立案。法官说,艾滋病案件省内法院不立案。: z2 K# \$ D/ k
; W& C b! C! u d2 s+ d, [2 @: o 无奈,她只好以“输血浆感染丙肝”为由起诉渑池县人民医院,法院终于受理此案。 # b7 A7 u1 c" w' |; I 5 | |5 c% C3 O0 G2 g 未知的感染人数/ W F; } l1 z) D
9 M' G2 L% t. S, p3 b/ M 寻找证据过程中,孟珍找到了一个个“隐身”在人群中,与她有同样经历的艾滋病患者家属。一些患者家属得到了补偿,还有的患者死在家里,至今没有得到任何补偿。. x2 ]7 i' U6 b$ n) n6 S9 r2 l3 Z
4 F) f. o) L$ S# Y4 n R8 t 渑池县城关镇涛涛(化名),男,1995年4月8日生。1995年8月21日,涛涛因腹泻到渑池县人民医院治疗,医生以孩子身体太差为由给涛涛输了三袋血浆。2005年7月,涛涛因骨折住进洛阳市正骨院,检测出艾滋病病毒。2006年4月,家属起诉渑池县人民医院,因病历丢失和医院不提供病历,被迫撤诉。2007年3月26日,涛涛在家中病故。因住院病历丢失,涛涛的家属没有拿到一分钱补偿,只有一张HIV检测报告。$ o1 G- A' ?" e
# n$ T3 d# l% M2 Z8 M" F: m 还有患者,耗时长达3年,起诉医院后获得补偿。 9 i6 C) ~" m3 T d 1 U( l* g7 |' {0 u* a$ t, m 在对这些案件的审理中,法院查明了艾滋病血液的来源———1994年3月到1996年3月间,焦作市卫校向渑池县人民医院儿科多次提供血浆,其中部分血浆含有艾滋病病毒。 ! T3 D+ `. _, e% J5 d1 _& Z9 v1 H% i+ g9 R
到底有多少婴幼儿在1994年至1996年输过带病毒的血浆,渑池县人民医院至今未公布具体名单。 4 i f9 W6 _0 L/ n$ Z: L( \. {! g' p" G8 N
医院未寻当年输血者5 w& g9 ^3 ]" g+ y+ ^5 A
" N$ r7 K8 [: R- Q
事实上,早在2002年,渑池县人民医院便遭艾滋病患者起诉,然而医院在得知艾滋病血液真相后,并没有主动去寻找其他患者,只是当患者一一发病并找到医院后,才私下签署补偿协议。5 Q, R- y t5 ~* P, M/ s
& G& b$ P4 m! J( `: ?# {1 a
医院补偿的对象仅限于保存当年住院病历的感染者,对于没有当年住院病历的感染者,医院则拒绝签订补偿协议。 B* R5 d" X2 z" O3 Q* x
) }+ p1 w: i: |7 [, j
“即使告知患者也没有用,艾滋病只有等病发时才能治疗。”刘点松说。刘点松曾任渑池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后来,他从儿科调到门诊部。 F5 L) F. a, G* w9 D. U0 A" y3 y7 ]8 ~0 `& g4 |
11月28日,他告诉记者,因血浆造成患者感染艾滋病一事不是某个医生的问题。“当年,缺乏检测手段和工具,连医生都不知道什么是艾滋病”。 + }+ H# h/ |& ?9 n8 D* T5 R * R- V$ A7 u; S7 c$ b7 m 同一天,数名患者家属追问渑池县卫生局纪检委方书记:“为什么你们知情却提前不告知?为什么不按病历主动去寻找输过血的患者?”对方回答说:“电视上有宣传广告,谁都可以免费检测。”医院党委副书记赵左峰说:“下雨房屋漏水,十几年了,病历都毁了很多。”, }% W/ N! S `7 L9 {
( w( |% _" ?' ]' j
孟珍向渑池县卫生局、渑池县人民医院、县委建议,要求相关部门赶快找到全县当年曾在渑池县人民医院输血浆的患者,对他们进行检测。“早一点发现,或许他们还能多活两年。”对此,县卫生局纪检委书记客气地跟她说“谢谢你的建议”。作者: hettyw 时间: 2007-12-4 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