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 U4 P0 M2 a+ r6 @, C" [ “警察成了重赏之下的勇夫。”批评者说。 " g R/ R6 L# o- g2 u) m J- S: F
. Y# M9 _2 m1 Y E% D1 J5 s9 y0 R
批评者担心,“命案招标”制度容易在警察队伍中形成一种违背职业道德精神的利益驱动,造成一些人为了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而迂回办案——在一些难度不大的刑事案件上制造一种难以侦破的假象,等着投标轻取好处。而另一方面,“命案招标”制度中的奖赏措施,还可能诱使一些急功近利的人,重新拾起被国家明令禁止的刑讯逼供等违法手段去侦破案子,酿成冤假错案。 , u/ j8 A' v$ { ]& z
+ P6 s& n. J/ ]: R' i% O2 g# [- U$ K “命案招标”制度将刑侦力量和资金支持的重心向命案及更为严重的案件倾斜,是否会造成普通刑事案件及治安事件受到人为忽略?目前尚不得而知。 4 F2 |2 V/ n- r* u* G" B) ?5 _; {, X4 J
逼出来的制度探索 ! a0 m: T. p: R" g/ Q
! M" k% K' B5 Y 关于“命案招标”的公开报道,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当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公安局为了进一步调动刑侦力量投入到大案要案的侦破工作中来,制定了招标投标制度,规定凡市局级以上尚未侦破并具备一定破案条件的督办案件,均可实行招投标方式破案;凡在该局从事刑事案件侦查工作的专业队伍或个人,都可自由组合参加竞标。 ) O: S) l1 o Y + `9 w. S" N" b4 C4 c& I6 ] 5个月后,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区公安分局积极响应,于2002年3月发出了“命案招标”一号标书。同年8月,武汉市武昌公安分局也引入了“命案招标”制度。 / N/ O: Z& j% Y* f) p. X
' P3 Y9 a3 Y# D3 s 武昌公安分局当年8月18日对两起陈年命案进行公开招标,当时即引起社会舆论一片哗然,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但是,尽管如此,在随后的几年间,“命案招标”这一制度尝试俨然风行全国,各地公安机关跟风不断。 q! F/ k1 _2 k6 h% y, X ?) n4 p4 T1 U9 |- t) @' U
“命案招标”制度在当年被称为是一种另辟蹊径的创新举措。究其产生的根源,有关专家认为,它是公安机关在重重压力面前被逼出来的一种探索。 2 V0 \& A$ o0 N& d4 U
( Q1 S: G* P' m& X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各种刑事案件数量激增。与犯罪现象的大幅攀升相比,从事刑事侦查工作的公安机关人力资源显得严重不足。 * D, Y9 o- N {7 i6 V
. c3 W9 g" H K! C$ H. |7 Z
在这一背景之下,延续了多年的原侦查工作体系,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依附在这个体系上的制度弊端,则严重制约了刑侦工作的有效开展。 $ U! G1 W* x+ L
8 |% u0 J+ F; ]$ J+ s& i8 u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公安机关从上世纪90年代末拉开了“刑侦改革”的序幕。 ( m6 B5 p4 L" z) }- H" x6 n. ?) u5 y) W7 e! l9 [7 ~
有关专家说,“命案招标”制度就是在这样一种压力空前、急于求变的刑侦大环境中被逼出来的。公安机关曾经期望通过这一制度,提高侦查资源的配置效率、杀人案件的破案数量与质量,并加强刑侦队伍的素质建设。 1 K# f7 q, F6 I U. o6 c% ~1 G 1 G7 {' y# K, Y8 \1 P% H 专家认为,与原来“派出所负责一般案件、县公安局负责重大案件、地区级公安部门负责特大案件”的侦查体系和在这个体系中沉淀了责任不清、分工不明等几大弊端的原有制度相比,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命案招标”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这项制度缺乏保障与控制功能,在实践中容易孳生消极后果。 0 J& V7 A9 @- \6 l+ v2 G1 V5 V1 {: c+ { e. ^. d- i
先行者止步 # D6 M9 H: g1 _, ^! E9 }8 M: A
2 K1 t# \. e$ A+ Y
在全国公安系统中,武汉市武昌公安分局是比较早实行“命案招标”制的机关之一。 6 L/ J# y ]) K% x7 t%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