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y" \1 L d! F5 P2 }由西伯利亚的森林到苏丹的油田,由新西兰的电影外景地到雪域西藏首府拉萨的农贸市场,全球化的疆域日渐打开,全是商业竞争厮杀的一马平川。但是,跑在最前面的跨国公司打造了新的竞争能力,新的组织结构已经形成。已知的产业资源和现有的主流行业基本上被瓜分完毕。所以,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在全球视野之下,如果没有对全球化的深刻理解,我们是不可能了解中国未来的位置和走势。) x" M% q+ P2 n
* |1 i2 h: f, e# j# ]- s
中国无论是哪一个行业,越来越面对的是全球的竞争。所以没有真正的全球视野,很多企业是失败了都还不知道为什么。因此,这个大格局下,不能是中国应对全球,是全球资源整合,不能满足于中国资源整合。$ N4 M) {/ E% y0 ?1 y" Z; c
7 U/ a m/ c! Y4 D2 S笔者曾经在美国学习和工作过,每年都往返几次太平洋两岸,亲身感受到的是,这个国家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和野心都是巨大的。美国优秀的大学吸引了全世界的优秀人才。美国人尽其才的体制,充满诱惑力的美国梦,美国的技术和管理创新,都是其竞争力的体现。加上它的人口最近刚过三亿,自身市场已经相当庞大,又具有整合跨文化、跨种族的能力。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的作用绝对不可以低估,企业的作用也绝对不可以低估,不是个人重要,三位一体都非常重要。再看美国的企业,美国顶级的跨国公司,在以全球应对全球这方面能力也是可以和源自任何一个其他地方的企业相提并论。另外,美国在跨国机构的影响力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相提并论。因此,保持与美国的合作关系,与其经济进行有益的互补,应该是中国的基本经济定位。至于西欧,其人口老化已成为一个最大的问题之一,所以消费市场的吸引力在下降。而相应地,推行的移民政策,也不顺利。因为要消化融合移民,西欧各国还要学习跨文化、跨种族的管理能力。同样,整体大学的实力和美国也不在一个层面,所以国家整合全球资源能力和美国不在一个层面。但是欧洲的企业有一批相当可怕,因为很多欧洲的国家的国内市场是很小的,所以他们的企业一开始就是全球定位的。加上他们的传统基因,许多欧洲国家就是海洋国家出身,一开始是善于开拓,说得不好听是周游四海去抢掠。这个文化,其实为他们现有的跨国公司运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一开始用公司整合全球的资源的能力不输给美国企业,所以欧洲企业是一流的,企业整合全球资源是一流的,可以和任何一个其他的国家的企业相提并论。中国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另外一方面,也要学会与西欧企业合作,尽量融入当地市场。 `- R5 r% h4 {( L: F
+ K G g8 q, a. t9 J) b9 i5 h
说到日本,它的制造能力独步全球,而且企业的吃苦耐劳精神也是远远超出其他国家的。但是,日本作为一个国家,他的文化封闭,所以日本靠国家层面整合全球资源的难度较大。日本企业以全球应对全球的能力整体在欧洲和美国之下,中国如果国家层面能够打通经脉发挥协同效应,缩小和日本的距离,是有可能的。 8 K! \4 a. @" ], A G8 d2 h/ _' p+ X 5 i9 q+ h, O# A0 S4 t# n* L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对手是印度。它占全球19%的人口,中国占21%的人口。印度的基础设施不行,硬件这方面至少落后中国十年,贫富分化也很悬殊。但是印度已经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企业,在贫穷的社会之外,不能不承认,印度在企业的经营模式,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资源方面远远超过了中国,来自印度的经理人,未来很可能成为很多家全球世界500强的CEO,到现在为止,中国内地的企业家,还没有看到一个有这种潜力的。如何吸取印度的长处,改善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针对性地提升中国的综合竞争力,这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课题。韩方明(作者是旅居香港的投资银行家,中国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