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国际新闻]
中国改变对过去的看法
[打印本页]
作者:
日月光
时间:
2007-5-15 11:31
标题:
中国改变对过去的看法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 L9 M1 m* f: v
9 s+ D. x! D9 t. Y4 T; n* V
和二十年前相比,中国显然是个截然不同的地方。但同样清楚的是,这个国家并非一切都变了。困难在于如何弄清楚哪些事情应该归为“极大的改变”类,哪些属于“惊人的不变”类。
; R4 M, q- `- M, g( |
6 E5 L& N3 ?% G! q
有人说这很容易:中国的全球经济意义放在第一类,而共产党对权力持久垄断则归为第二类。但有人认为没那么容易。例如,中国对其过去的想法应归为哪一类?
+ h1 {) o3 E1 a! y/ t0 j, f) h
: v7 s z) ^% {0 F; S
如果你的信息仅仅来自于美国报纸的头版报道,那么你可以认为中国的历史观属于“惊人的不变”类。但你错了。诚然,官方历史方面有连贯性,当中一些令人不安。
7 P; U$ q* Q' F% Z+ c3 l' r( y
/ e/ D V% p4 }, @" l, v. ^
但头条背后的一瞥揭示了中国的历史认识立场已经转变。在本土历史方面尤其如此。单个省市的历史不再整齐地纳入专门关注共产党势力崛起的国家叙事。
- z" s8 `' P9 m. z9 |# K
- U. |3 ^4 J+ ^9 a% N
最令我震惊的是上海历史处理方面的地震式变化。二十年前我曾在这个城市居住过一年,而且从那以后,我定期到那个城市去访问。在八十年代,上海被划分为外国租界和中国管理区的“条约港口世纪(treaty-port century,1843-1943年)”仍然代表着一个屈辱的时期。那是一个令本土居民感到恼火的时代,他们在这个都会的某些地方被当成二等公民对待。尽管上海人个人对这段过去的历史有他们的私人看法,但八十年代的上海的所有书籍以及旅游景点都拿出这种路线。
8 U" d _0 P1 t/ A/ o7 [* @# m
% `* |" b8 Y+ E: ?" ~: v
然而,转眼到了2000年,该市充满了怀旧主题的场所,把条约港口时期重铸成一个增加与西方的接触的时期,这是上海复兴成为一个全球城市的激动人心的准备阶段。
' Y2 F3 e. Z0 M* E9 F# x: W
5 b. B1 b% P7 ]2 P5 I( h5 X
也有像蜡像博物馆那样致力于本土历史的地方,相对正面地描述条约港口时期。我从该博物馆的展出所获得的主要印象是,这个时期是好坏参半的事情。没错,那是一个中国居民有时候受到外国人轻视的时期,但也是一个给予上海人世界主义观点和企业精神的时期,在新世纪到临之际,这些观点和精神很好地为他们服务。
7 T: u8 B6 ^3 X: `" o
2 o) f% v' q+ L8 n8 r
在去年3月访问上海的时候,我看到中国对过去的观点再次改变。这一次,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家书店。上海书城一直有很多关于本土话题的书,书架安排成一个V字型。在V的一翼是关于“老上海”的书,另一翼则是关于“新上海”的书。这次的不同在于“老”和“新”之间的历史分界不再是共产党执政的1949“解放”之年。
- h7 C$ ]% v5 H
- J0 |$ E" p1 p) m6 h/ d
如今,1956年的上海地图摆在“老”的那部分。1949年后的一些十年落入“老上海”范畴。我想,不久以后,只有九十年代后的事件和建筑才会被视为属于本土话题书籍中“新”的一边。九十年代,浦东从一个没有高层建筑的区变成以林立的现代摩天大楼著称的区。
, @0 R* G) s- J6 f4 ~0 m5 N
+ `% H8 G! `+ h) ]2 ?& B
我在最近出版的两本书中看到了这种历史观变化的进一步例子。《百变上海(A Changing Shanghai)》和《最忆是江南(A Changing Shanghai II)》用黑白照片反映当地旧貌,用彩色照片反映同一地点的今日气象。
0 E$ f& K1 u2 G8 g$ L6 S
-
9 D* V; ]- `: M
至少在最近十几年,类似的出版物陆续出现。但在过去,黑白照片总是用来展示1949年解放前的上海。在新书中,黑白照片拍的都是我在二十多年前第一次到上海那段时期左右。
: w$ _1 ^" ]8 Y% ]
, m) b V- l5 d5 ]& e
尽管中国还没有完全改变,但自从八十年代以来它的社会和经济已经走过了漫长的路。在上海和中国其他快速变化的部分,甚至连过去都变得有些不同了。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5.35.249.64/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