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 k( @8 f0 g2 E' l. M, U7 q% I 人民日报报导,在中南大学行政管理学院院长李建华教授看来,户籍改革之所以如此受人关注,说明此事已经成为一个事关公众利益的基本社会问题。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有利也有弊,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形势来看,这一政策的弊端在扩大,益处在缩小。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制度进行大幅度改革。 , }8 }) W. k' U0 Y: N- } ' U2 x' G5 S9 e n3 o7 Z' l$ { 事实上,早在14年前,户籍制度已确立了城乡“一元”的改革方向。 7 `: \! q/ z2 {8 x8 j 0 t4 \- {4 o- s& [9 x8 D* A0 j 一 “二元”户籍分割 城乡壁垒森严 + V" _' Q- F2 N/ r7 M
. j8 l0 s& b/ }1 d' \
背景: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实施。自此,中国形成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体制。随之而来的,是附着在其上的权利和保障的差别。 ' `' M2 U- s' X$ P! R 0 k1 o+ [9 D, ?0 r4 _ “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乡村一所房。” ( _) L& H% H: V& p* k% N: H; A+ K
1 \ A% A% X6 w; v3 e2 v( T j 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是在上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将我国划分为城市和乡村的二元社会,将中国人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个群体。“二元”户籍制度,给城乡之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差异。 ) x! A) A% T" q# E3 U; i |8 i S$ \: |
客观来说,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曾在国家社会管理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特定时代下的特殊产物。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行的户籍制度的弊端,更是显而易见: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现行户籍制度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不利于我国农业人口城市化顺利进行;“人户分离”的大量存在,也极大地增加了对人口进行精确管理的难度。此外,户口迁移规定过死,难以满足公民正常迁移的需要。 $ L+ q$ a; b8 E. P; P0 a
5 ^/ ?8 E: d$ U0 n' _' }7 s! T3 x; u 在全国政协委员杨春兴看来,现行户籍制度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多种社会福利待遇的不合理附加。 ! |' Y" v+ z! H4 s, a 9 c8 b! h. w; |8 [: r( {+ T 他认为,以户口登记为依据,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行政管理工作,给户籍管理附加了过多的不合理社会管理功能,使户籍登记失去了本来面目。 [* ^! p$ [7 ~; g* I! a
) {( R. n8 D4 T “同命不同价”的悲剧,根源也在此:依据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即使是在同一起交通事故中受到同样的伤害,但因为受害人的户籍身份不同,农村居民所得到的赔偿金额往往与城镇居民相差几倍。 % A5 @* t* x0 D8 a+ b1 T
8 O, w7 `. x E
李建华的看法则更进一步。 2 T& S y8 L! b& j. q' r7 R3 J$ l
他认为,从源头看,户籍和国籍一样,都是人们为了社会秩序这一公共利益,不得已选择牺牲部分自由的结果。既然这一社会管理手段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结果,那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管理者本应秉持竭力避免和减轻害处的理性。但问题恰恰在于,这一理性长期以来被有意无意地忽略甚至漠视了。正因如此,我国户籍管理政策经历了几十年演变之后,非但没有剥离一些户籍外因素,反而逐渐增加了各种因素。一些地方的政策,如投资和户籍挂钩等等,就是“户籍万能”思想的结果。 ( i1 v* M! H2 P( V+ L: e* o
- d, A$ `2 p* |% z 二 改革条件已备 十二省份“试水” / H1 _8 z f: ^1 P ?% o + r+ ?) q! e* X$ _: A* T8 R" Z7 m- _ 背景:今年两会上,公安部承诺,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对《公安部关于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若干意见(送审稿)》进行修改完善,加紧《户籍法》的立法调研工作,力促早日出台。 . E* R9 C" q; ]: Q8 ~5 z Q6 m 1 @* s6 U, K* H9 J9 K 李建华认为,如果说过去50年间,现行的户籍管理政策尚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有其合理性的一面,那么事到如今,这一政策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应当予以改革,更重要的,这一改革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1 t# O9 N3 Z. h5 C. Y; A
6 V0 B" h7 D* C
在李教授看来,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城市和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为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奠定了基础。而允许城镇中一些具有合法固定住所、有谋生手段的公民在常住地落户,并不构成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冲击。同时,与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挂钩的民政、劳动保障、教育、计划生育等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为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 q7 f6 F( m3 P7 _! i N# Z+ G* s9 b1 A% h; G 李建华提出,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应以承认和尊重人的自由为理性基础,还原户籍管理的本来意义,变管理为服务,坚持“人户实际结合”的服务原则,防止户籍制度成为权力部门“搭车”的平台,最终实现户籍制度的单一性、服务性和资讯化目标。 0 z9 w, A5 G" e1 A3 ~0 I3 X# R3 S& i( R
事实上,近年来各种改革也在“摸着石头过河”。 ! F& B' i, X0 n7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