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国新闻] 3月24日悬念最终破解:习近平调任上海书记的背后 [打印本页]

作者: 日月光    时间: 2007-4-2 10:45     标题: 3月24日悬念最终破解:习近平调任上海书记的背后

“中央认为,习近平同志担任上海市委书记是合适的。”3月24日下午,上海市召开党政负责干部大会,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如是表示。贺国强是代表中央出席此次会议,其声音代表最高决策层,他评价韩正,“中央对上海这段时间的工作是满意的,对韩正同志这段时间的工作是肯定的。”* E* j- I: E( n/ V
由上海开始的新一轮人事调整已渐入高潮。无疑,上海的人事调整是外界最为关心和最为重视的。而习近平也是外界极为关注,并有期待的政治明星。其仕途大部分时间在福建、浙江,如今入主东方明珠,其独特的沿海工作经验将成为其重要履历。此次调任也被外界解读为,上海的改革开放形象继续得到加强。: G+ E* |3 O0 u$ Z) u5 h* B

6 ]7 u# f3 W6 v5 a# t" e& f( U在外界对上海新书记有极高期待的同时,也非常关心,为什么是习近平?在此之前,坊间对上海“一把手”的人选问题多有议论,其中不乏多种版本的揣测,一直到3月24日下午,悬念才最终破解。对于浙沪两地的高级官员来说,上个周六和周日两天,比较忙。0 b; `  o7 B/ v1 N! [# Q" `$ G

  V" f3 |$ k- \3月23日,上海高层官员陆续收到通知,第二天要召开紧急会议。下午,关于习近平要出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消息就开始小范围传播。媒体报道说,有记者试图联系当日市委主要官员,但几乎所有官员手机均关机。事后证实,当天下午,上海市委召开了小规模的内部通报会。
( @0 W' A6 b4 A1 f2 u; m4 l$ r
$ O& _! E2 l' L' S* E第二天,新华社证实了这个消息。种种迹象表明,之前,习近平已悄然抵达上海。24日下午,延安西路上海市展览中心三楼,上海市召开党政负责干部大会。在当天上午,宁波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揭牌,习近平以一封贺信的形式,履行完他作为浙江省委书记最后的公务活动。
2 m( p2 b) C6 r7 ]! D& \$ B7 L" {
' A5 z# A7 b# Y+ j- x: U8 M3 t8 l此后,习近平并没有留在上海,第二天(25日下午),他又重新回到杭州,与浙江新任省委书记赵洪祝交接工作。同样,在浙江的人事交接会议上,习近平得到他的同事们和中组部官员的高度肯定,直至3月26日,他又赶回上海,与下属干部交流,开始踏上履新上海的第一步。, [0 O! [" D4 v7 _2 E& j8 S
! Y( `& p) O2 k$ ~
一位熟悉当地政情的分析人士认为,有人将习近平的履新形容为“突然”,并没有道理。“在我看来,与各种各样的臆测相比,将习近平的这次调任解读为正常的干部交流更符合逻辑。”  t( x. _7 I- v% R5 z3 O9 S0 J
0 E+ p0 B9 _& U7 {
习近平的到来,此前并无征兆,“在全国开‘两会’,大家也没看出来。”上海市一名全国政协委员说。但他坦言,上海社保案发后,中央对于上海的人事调整,其实一直酝酿,并且早已付诸相应的摸底工作。贺国强在上海干部大会上亦强调,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强上海市领导班子建设和做好全市当前各项工作又作了重要指示,“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 M; B) e% w8 F% {1 y1 q; m5 i* ]
/ J, N0 O5 M% c- r1 M( n
贺国强称,这次上海市委书记的配备,是从全国工作的大局出发,充分考虑上海市的特殊地位和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根据工作需要和干部交流的精神,“经过认真比选、反复酝酿、慎重研究决定的”。
4 B* N7 E& X+ B1 L- }; D
6 [2 n& Y- o# y5 ^+ o* ~. S( p“比选”是中共人事决策过程中的惯例。“大凡都有几个候选人,由党委讨论研究集体决定。”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告诉本报记者,“但在公开场合提比选,还是比较罕见。”“认真”、“反复”、“慎重”三词多少透露出中央此番定夺上海一把手过程中的反复和不易。  D. T9 [' }! I( V4 K* S: l; g
4 ^* \$ m0 E2 w0 q0 G- D* h
上海市政府一名参事告诉本报记者,2007年1月,中央组织部门就曾专门赴上海对市常委班子履职情况及上海经济社会各方面工作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上海几乎所有的局级领导及上海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在沪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因人数达2000余人,无法尽录,便采取电脑派位,随机挑选了20%的代表和委员进行问卷调查。
8 D7 w6 {# [- L( B8 R
9 ?2 ]+ N. L7 Z# X# D  z问卷内容除包括医疗、卫生、教育、治安、住房等民生诸多方面外,还听取了各位代表和委员对于领导候任人选的意见。这次“调查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上海近年少有的”。该参事说。对于此次习近平的履新,上海一全国政协委员认为,这是继前期市委市政府相关副职人选的调整后,临近终盘的举措。
  c* `2 {4 o6 ~8 F( f" i6 o' r# ]$ d1 i+ @
% |+ ]8 K* @: V  u8 N1 s' _这名全国政协委员感慨说,上海的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令人遗憾的腐败现象,“但所幸无碍大局,中央对干部群体及时表达了高度的肯定和信任。”习近平的调任,使得前期种种关于候任人选的传言不攻自破。
6 u! `7 r. W8 D$ v" {
5 M! W/ ?! `. T/ M6 [' u7 H习近平任职上海市委书记,受到了在上海的中外工商界人士的欢迎,他们亦提出建议和期许。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商务代表处中国首席代表林新伟说:半年来,实际上将近一年来,我们听到很多关于人事调整方面的说法。事实上,这个城市确实需要一个相当有能力的人来管理,这个人要熟悉中国政治文化,获得高层认可,而且对这个国际都市来说,他还要有很强的和国际沟通的能力。所以,大家对上海市委书记的期望值很高。+ U! U6 n& Q9 }  Z  B8 X4 q% b

) m* o" e: X  p他说,从我们角度看,上海需要稳定,无论是本地官员,还是来上海做生意的人,都希望上海未来发展要明朗化。现在谜底终于揭开了,我们看到习书记的从政过程,可以说很顺利,我相信除了家庭背景,还有他个人的能力因素。他给我的感觉非常好,他在浙江口碑也很好,是那种思维开放,创新型的领导,但浙江是“小政府、大社会”,民间资本活跃,实力很强,所以浙江的经济很健康,而上海民营经济不发达,是“大政府”,所以习近平怎么管理这个城市,这对他是个挑战。
+ W4 ]; {1 z- o/ Q
; c- r- E0 V; k9 O! t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去年的中国之行首选浙江,我们推测,首选浙江是经过北京方面首肯的,保尔森与那些游览上海摩天大楼的前任不同,他深谙中国奇迹: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方,理解浙江的兴起,是理解中国奇迹的最好方式,能够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更加完整和直观的认知。我私下认为,保尔森和北京高层很熟悉,知道北京的风格,他当时联系习近平,是为之后几年的交往有一个准备。他们那次沟通非常不错。6 r; }: h  `) Z
9 C# q/ j, e1 `3 [+ {8 ~, X
上海美国商会高科技分会会长Raw说:如果说这半年来的感觉,我觉得,社保案对上海的发展没有特别实质性的影响,如果说对新的上海领导有什么期待,我以前对习近平了解不多,只听说他曾是浙江的一把手。我是觉得上海地产价格太高了,政府应该提供一些大多数人能够负担得起的房子。此外,政府应该继续保持上海的吸引力,上海虽然已经是世界性大都市了,但我更希望上海在文化、艺术方面可以和一些大都会齐名。
! }6 A2 H" i- Y# v, Q, M
: ^% X& Q3 o: H/ M3 I6 u2 Q英国某投资管理公司地区总监表示:通过报道,对习近平的印象是,他是一个倾向市场化,而且开明的领导人,听说他在浙江获得的评价很高,所以我对他有信心。上海经过社保基金案,包括经历人事调整后,领导团队的磨合需要时间,我对上海的人事调整持观望态度。但上海未来的发展取决于中央规划。+ d+ ?  ?+ b1 D3 q
2 W1 m2 J$ ^# P6 T! Z* m( G
在中国,有些城市对上海构成竞争,比如天津,我们看到它有金融中心的影子,它的金融特区(金融改革试点)允许企业自主决定外汇持有量,天津以后要成为一个类似freezone的地方,这很厉害。另外,北京在金融领域对上海的地位也构成竞争,比如最近很多国际投行都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区总部,上海在近期如果不能很快明确定位,一些产业可能会迁移。, D& T3 _1 m" T
# t+ I) i+ o& Z* i3 F% T
这半年来,上海经营环境没有明显的改变。一切按照以前轨迹运行,这是惯性使然。就如同一艘在行驶中的大船,即使船长突然被打死了,但要马上扭转船的运行方向并不容易。上海的地产业也没有萧条,上海一直是很重要的城市,民间商业氛围很浓,商业诚信意识很好,在中国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很多外资依然看好上海。当然,上海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6 h' z( a; A) U+ n
1 T7 i  b! X5 T" m& U) r
欧洲某电信公司执行副总裁说:Business as usual。上海开埠一百多年,形成了很强的商业文化,它已经有一个良性的运转机制,政府的运营已经秩序化,所以这次人事调整对上海没有特别强烈的影响。
& @$ F8 e1 C. g3 O. X( b6 @+ [9 `& z- f7 o
某私募基金合伙人:社保案发生半年来,对上海的影响是有的,一些人怕受牵连,很多大的项目不敢上,比如房地产、基建、国有资产的买卖在这半年内进展不快,但上海发展方向已定,上海的四个中心地位不会改变。习近平的到来和上海其他的人事安排表明,中央还是希望上海要保持稳定。为了维护上海稳定,中央说上海大部分干部是好的,毕竟上海占中国很大的经济份额。我希望习近平可以多做些实事,像徐匡迪那样给上海的发展做些切实的贡献。/ C4 G0 y6 R. h" F9 ~; F$ \( e

7 M* l. c5 f  Q9 }. Z欧洲某著名银行上海分行行长:习近平在浙江不是很霸道,也不是很强势,此外他自己不喜欢出风头,习惯把好处让给别人,他的口碑很好。当然,他来上海,还存在一个磨合过程。我觉得习近平会更加积极地发展民营经济,而浙江萧山吸引外资的力度也很大。
! `% b; _/ G8 I+ }7 r; d
% R9 Q! f0 |; M% c5 e. H上海长谷陶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琼孚:对上海的人事变动我们一直很关心,对于上海新书记的到任表示欢迎,习书记长期在沿海地区工作,和台商的接触比较多,台商对他的印象都很不错。我想对新领导人提几点建议。第一,早期来沪投资的台湾企业多属传统制造业,上海目前大力发展服务业,但政府不应忽视这些企业;第二,政府应该尽快下定决心,改善上海的空气和水质,提升城市的软实力;第三,多做一些有利民生的实事。
& g" F/ A# A% m3 x. q3 l9 h% `
3 I/ z/ M! f- j4 t2 \元富证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翁基能:上海市的人事变动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当然,上海这边的环境相比过去弹性更大了。新书记由于长期在福建和浙江工作,对引进台商方面的工作很有经验,观念和思路和我们也是一致的,相信对上海会有帮助。相信,他在体制内的资源对上海也会有一定的助益。+ m( Z' e% @5 D/ f

: U3 }6 H& p$ @0 g# ~. m某著名房地产公司上海区总经理:习近平的到来是非常好的信号,在过去的半年内上海官员做事更加小心,一些官员做事积极性不高,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不明确。所以习近平的到来是一个利好消息,相信上海的官员很快会团结在习近平为书记的市委周围,习书记到来后也一定会仔细理清思路,下半年后,上海肯定会加快发展。
* ?$ b  E* V/ j3 {# P5 P8 V( x3 o$ k, h# Y/ W9 y5 B# W
此外,我相信上海的经济地位不会改变,因为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上海有长三角腹地的支撑,这很重要,但北京和天津没有这样的优势。上述全国政协委员对习寄予期望,“首先应解决新换届后的干部队伍整合和团结问题,其次是上海如何在短暂的阵痛后,轻装上阵,在中央整体部署下继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挑战;第三是如何解决社保案后的反腐倡廉工作,迎接相关制度落实的挑战。”
7 Q+ S  ^- K9 h
1 v' V- Q* k0 W1 z  r7 L+ a上海创意产业协会副会长章琦认为,习近平上任之后,首先面临的将是继续发展经济,消除社保资金案给上海造成的负面影响,“重塑上海形象”。“新领导,无拘束,可大胆放手整合上海资源,把上海干部队伍统一起来,上海的任务艰巨,担子很重,期望也大。”
7 W/ U+ Z' |! S( J9 E
8 x/ Z+ P: q/ i/ V+ }/ n/ l现已90岁高龄的前上海市委书记、副市长赵行志对习近平的到来表示“欢迎”,在他看来,习近平是个务实的人。作为政治元老习仲勋之子,习近平的特殊背景同样曾引起外界普遍关注,不过,在包括赵行志在内的多位上海老干部眼里,习近平的从政更多是一步一个台阶上来,而习家也向以“门风很好”为不少老干部津津乐道。9 Q/ |! n7 j" c+ R

! T- n: [0 L1 |2 Y; B2 i) D“从目前的报道看,他是少有的‘重执行少浮夸’的官员,中央选择他,应该有这方面的考虑。”长期关注上海的郎咸平说。郎咸平认为,选择习近平,表明“中央想在中国最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城市,除去腐败的恶习,建立干净公平公正的商业环境,塑造出一个新样板。这是‘两会’期间,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谈话精神在上海的落实”。
) J4 P9 g) ~2 F/ p0 I: b$ z9 d/ g
# @6 c$ c5 }4 b% }3 L对于习的任职,“我想他应该会延续中央政府‘干净公正公平’的政策,继续推动上海市的改革。在这个城市更‘干净公正公平’的深化改革中,让经济发展成果为老百姓所共享。这应该也是中央政府的目的所在。”# {1 L: w2 ]2 H. n; u

& C! F4 P# @0 n2 x作为近年来少有的非上海基层出身的官员,这位学者亦认为,习相对将更超脱。“他一贯坚持执行中央政策,个人色彩不大浓。处事低调平和,和一些过强的个人色彩官员截然不同。”由于上海的特殊位置,习近平履新被海内外关注,此间媒体大多认为,他从浙江到上海,有利于整合长三角经济。7 k. w- [+ c7 N2 J

0 }. s8 H! _9 @郎咸平认为,上海是经济发达区域,差异太大的地方官员可能不适应,而一邻之隔的习近平更熟悉环境。另外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官员,郎认为,习的任职,也有助于与长三角地区的融合。“两地的沟通将借习的人脉优势,变得更加畅通。”
( ~9 n  H1 Z  b! z& I6 K# S4 }/ q4 ?2 k2 q7 S  m& f0 ?3 ]
郎举例说,上海洋山港建设征用的是浙江省土地,此前双方曾有些分歧,进展受挫,后来中央决定由习近平出面负责协调,矛盾即迎刃而解,洋山港建设顺利上马。正如郎所言,在浙江干部会议上,新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表示,希望习近平到上海后,继续关心浙江,多来浙江走走,“进一步加强沪浙两地的合作与交流,经常给我们指导和帮助”。, Y( ^! k0 f5 j8 d) X& x- ?

% u! M5 x9 K% W; x浙江省省长吕祖善也表示,习近平到上海工作,“必将有力推动长三角继续加深交流与合作”。长期研究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贻志,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他还认为,浙江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对上海有极大借鉴意义。
. `- m1 c6 S% y+ I/ S
& p/ E- v; j6 Z: m# W2 F0 Y多年沿海省市的工作经验,多名被采访者认为是习近平任职上海的一大优势。“众所周知,浙江的民营企业发展在全国是最好的,而上海的经济则主要以外资和大型国企支撑,人们期望习近平在提高上海民营企业竞争力方面有所作为。”上海创意产业协会副会长章琦说。一位观察人士认为,不出意料的话,习近平在上海经济领域的施政,将会以“平稳”为特点,这不仅符合中央要求和上海当前的发展形势,也符合其性格特点。0 u+ e1 [6 N6 R2 z- x' {

, r/ y) B9 d. m2006年3月6日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5.35.249.64/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