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经济金融]
新模式:中国老板德国造
[打印本页]
作者:
日月光
时间:
2007-3-28 11:23
标题:
新模式:中国老板德国造
提起中外合资,大多数人自然会认为这是中国出土地、盖厂房,西方国家出资金、出技术。说起并购,一般人都会以为西方公司并购中国厂家的股份。但是,时代不同了:今天,中国的厂家也走出国门,并购或与西方公司合资经营厂家,其中不乏在国际上享有声誉、拥有高精尖技术的厂家。
9 ~4 ~( ^) v+ G( J8 y8 }
/ ? ?0 l+ a" o5 l$ ~ }7 z& k
德国科堡的瓦德利希公司就是一个样板。这家1920年成立的公司专门生产专门用于涡轮机切割钻磨的大型龙门铣床。一年前,中国国营北京第一机床厂购并了瓦德利希公司的全部股份。与前两任股东不同的是,中国新股东并不干预瓦德利希公司的商务,瓦德利希公司可以自主做出决策,北京第一机床厂派出的专员只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协调。母公司知道,瓦德利希公司像一株百年大树,只有留在德国的土地上才能根深叶茂。
2 Q7 Q K; Y+ G* \# g: z0 t4 R5 J
: O% X* F- g9 _8 N3 g
“我们的业务好得很”,瓦德利希公司经理贝克尔毫不掩饰内心的自豪。过去,公司销售额为六千万欧元,去年上升至7300万欧元,今年将突破一亿欧元的大关。“这是绝对现实的前景”,贝克尔说。随着生产的发展,企业职工人数也不断增加。过去,全公司职工不足五百人,现在增至570人,今年预计还要招聘六十名新职工。瓦德利希公司所在的上弗兰克地区本来就业形势不佳,公司的人丁兴旺无疑是一大福音。
" g$ N. R U% y, Y
0 }" f W0 q( N$ x& E4 J
北京第一机床厂与瓦德利希公司早在1984年就开始了合作。自前者并购后者之后,集团内部的分工很明确:市场的高档次产品继续在德国生产,低档次产品在中国制造,中档次产品的领域由中德双方共同研发。
7 H- ]1 ?7 g* m
8 _ g1 ?( Z& w- h8 _9 h
科堡的瓦德利希公司并非中国在德国投资的唯一例子。越来越多的中国厂家在寻找并购德国企业的机会。据说,在中国人控制下的德国企业现在已有六百至八百家,中国人开的餐馆和旅行社并不计算在内。
! L, [# L( M. {3 j/ g- G
& P# x: o7 K2 v
但中国并购的德国公司中,有不少并没有像瓦德利希公司那样取得成功。往往原因是中国投资者准备不足,许多人低估了德国严格的劳动保护法规,还有一些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在中国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TCL)麾下的德国电视机生产厂家施纳德公司一直未能摆脱赤字的困扰,现在甚至停止了生产。还有一些企业干脆关门大吉,多特蒙德的一家炼焦厂最后被中国的一家矿山全部拆卸完毕,到中国重新安装投产。
* a/ k) A0 W0 e3 x: @
) p$ I- `+ \0 h; ^! m
现在,中国人改变了策略。他们不再自己管理具体业务,而是把工作交给德国企业经管人员,中方通常一年结算一次红利。对德国企业来说,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必担心技术流失。对中方来说,用德国技术生产出的品牌可以保持主导市场的地位。五年前,德国化妆品连锁店罗斯曼公司的40%股份出售给了香港和记黄埔公司,但罗斯曼仍然处于德国经管人员的管理之下。老板罗斯曼说,到目前为止,他没有在公司内见过一个中国人。
& g) N7 |: Y3 x( {0 h9 N9 `
0 B! h; q; h3 l. W2 s" J
中国并购德国企业的势头方兴未艾。中国的大公司集团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收购德国的大型企业。两年前,中国的联想集团就收购了IBM公司的电脑部门,出价17.5亿美元。不过,中国投资德国企业能否都像瓦德利希公司那样带来好的前景,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图片附件: [在这样的大型机械加工方面,德国仍然占优势]
DEUTSCHLAND.jpg
(2007-3-28 11:23, 22.29 KB) / 下载次数 115
http://5.35.249.64/bbs/attachment.php?aid=250093&k=adde206247ff01ed9ccd187b5b971659&t=1757880083&sid=ZR0I1j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5.35.249.64/bbs/)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