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 `- q5 R& b) n: F. g , R& L5 r$ A3 p! c, {5 U , A, x3 n3 E' r+ ^* T& c- l# X4 K( V1 [
“历史上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都难以奏效,光靠一个政策,是锁不住的。中国锁国最厉害的时期是毛泽东时代,毛泽东真的把中国锁起来了,连苏联都做不到的事,毛泽东却做到了。但锁了这么多年,一旦开放,就一泻千里,止都止不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华裔学者余英时最近接受我的采访时这样说。0 h! _& _6 a% V6 S2 S- M: P9 j& T( A
7 f- y5 @- a+ M9 B1 U' @; `* t上一期专栏,我写了历史上的中国海外移民,这一期专栏我想谈谈当代的中国海外移民。% Y N' B$ c6 s% `' t* ?
3 q3 ]+ U6 M5 w) L
20世纪70年代末,也就是文革结束两、三年后,中国先是恢复了向海外派遣公费留学生,随后又放松了自费留学、出国定居等因私护照发放的审批制度。而在中国打开国门之前,一直严格限制移民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有选择地接受和鼓励移民(主要包括家庭团聚移民、技术移民和留学移民)。里应外合,因缘际会,“第五波”出国潮便骤然兴起于曾经与世隔绝了近30年的神州大地。$ j! u h( p1 V4 [/ h
' E2 b4 E) {3 T1 m% [/ E2 R- t
根据中国官方的统计数字,从1978年到2005年底,中国公派和自费留学生总数高达93万人,是全球留学生大军中阵容最庞大的一支队伍。当然,这支队伍还不包括非学生签证的合法移民和什么签证都没有的非法移民,这些以出国定居为目的的移民,人数可能比留学生高得多,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方面的精确统计数字无从查考。 : Z. t5 p1 r; ^: n4 e+ H" A8 }: b+ L; W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当代人类的跨国迁徙现象,不管是留学移民,还是合法移居或非法偷渡,主要的流向都是从较为贫穷的国家流往较为富裕的国家,“寻求更好的生活”这一经济动机,显然是驱动跨国迁徙现象的主要动力。 8 ~- f* D6 _' b# m# D/ D5 X" i# `' y6 R
一位中国学者甚至把中国人工作迁徙的经济动机进行了“量化”:在现在的中国,收入比差在1:1.5以上,就可以促使劳动力跨企业流动,1:2以上,就可以促使劳动力跨地区流动,1:10以上,就可以促使劳动力跨国境流动。根据他的说法,这一“公式”同样适用于合法移民和非法移民。作者: 日月光 时间: 2007-2-5 20:59
三2 s3 R) M- |& Z0 B9 w% h
6 r; A6 H6 |8 [% b- f) u! v
3 n# p1 k! l, `, r+ g7 ~ % v. g R9 S4 y% c$ ^刚刚抵达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时,我在唐人街买了一份中文报纸,在分类广告栏中找到一个房屋出租的广告,拨打了电话。 4 C/ g3 J- [$ W |* h, |0 Q: H : j# H+ q% ^. D- @/ S" b: P广告中的那栋房屋,便是我此后租住了多年的房屋。此屋房东与房客均为华人:房东是七十多岁的印尼华裔移民,其他五位租客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东、香港和新加坡。 ' M, V8 n2 x3 i5 |, f$ x5 M; _. A% k+ e' I( \
那位北京人与我是同行,曾在北京一家行业报纸担任过记者。因为我们来自同城、曾操同业,所以很快成了好朋友。他的移民经历比我复杂得多:他先东渡日本,后转战拉美,什么苦都吃过,什么惊险都遭遇过。我还记得,他有一次若无其事地对我讲起他的一段南美故事:因生活无着,他们这一批偷渡南美的中国人曾铤而走险,为贩毒集团跨境运送毒品,其中一个刚刚成年不久的中国男孩在把毒品藏匿在身上时,吓得双手直打哆嗦…… ; T( y, A4 _' W' [5 l ' k. g. [; l* S那位上海人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读书人,毕业于上海一所名牌工科大学,在多伦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很少在家,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实验室中。 ) v, U5 q5 `. i( r# ]% y; c; N5 D9 c1 r4 S& |9 d1 _
那位广东人来自侨乡台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据他说,他们村里有偷渡海外的“光荣革命传统”,他为了投奔加拿大的亲戚(台山乃加拿大第一代移民祖居地——广东四邑之一),而辗转多国,先香港,继泰国,后欧洲,最后落地北美,前后偷渡过程竟达一年有余,其间的艰难困苦,我听起来惊心动魄,他说起来却像在说别人的事……作者: 日月光 时间: 2007-2-5 20:59
四 " m2 ?8 |6 i7 q: ]- U& c ) g% g7 O, t% _7 U - l( `8 r ~5 I0 r Z5 A! p
5 u- n" X# }' ^6 K' w4 |: a6 F移民本人通常都会或多或少地从跨国迁徙行为中获益,这一点似乎已有共识;而人口日趋老化、劳动力明显匮乏的发达国家,也能够受益于有选择地接受移民、有控制地开放国门的政策,这一点亦未引起太大的争议,但移民现象对移民输出国的经济影响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各方的看法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e2 T u t) y8 }/ W% r9 k
& L2 O# v& P2 W e7 Q持“利大于弊”看法的人认为,对穷国政府来说,与其把所有人都锁在自己国家中受穷,还不如放行那些有意愿、也有能力出国打工的人。他们说,出国打工者寄给家人的汇款支撑了母国的往来帐户,有利于祖国的经济发展。 & r+ L/ p% t6 T% ~7 A( m; P u# w* r5 b0 R
根据世界银行2007年公布的一份关于移民汇款问题的最新报告,在有些移民输出国,移民汇款的数额比外国投资还要大,例如,移民汇款在摩尔多瓦国民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例就超过了四分之一。# o3 \: w: e2 X4 a y' F
/ D. s: f, Z U' b' m
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勒格雷因(Philippe Legrain)在他的新书《移民:你的国家需要他们》中这样写道:“提供给穷国政府的援助常常被浪费或被侵吞,但移民寄回家的钱却直接进了穷人的腰包。”8 ?( M& O) y5 a- B0 [ x p( ?9 X
! y. I1 A; S, a: G7 T* X$ P但持“弊大于利”看法的人却认为,跨国移民使富国渔翁得利,坐收穷国年轻劳动力和精英人才,穷国因此失去了经济发展所急缺的各类人力资源,此外,穷国白领在富国从事蓝领工作,这本身也是一种令人遗憾的浪费。针对“移民汇款有助母国经济发展”一说,这些“弊大于利” 论者反驳说,移民寄给家人的汇款可能也会把母国货币的汇率维持在一种人为的高水平之上,从而损害祖国的经济增长。: X8 M9 Z6 l& Q; T& V
. k' ?( }! A& y) @
世界银行的那份报告也承认,移民汇款中只有三分之一用于教育、储蓄和商业投资,因此仅仅对移民输出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有限的刺激作用,但在缓解贫困方面,移民汇款却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因为在国外打工的移民通常来自城市中较为富裕的家庭,而非农村中的贫困家庭。 * `9 Z" g0 \8 b& P1 e h. N& U$ S& f& ?. {5 R2 L! X
不管“利大”派和“弊大”派哪一方的看法更为正确,但对于同为移民输出国的中国来说,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这一波最新的移民潮中,它却颇为奇特地从中大大地获益了一把。, z0 y) Z5 i' o* V
/ z; q& J4 T. g
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 日月光 时间: 2007-2-5 21:00
五! e( |: x8 T6 f
# f4 B) P1 a: Z2 J4 \
% }' y9 U! I3 I8 e" F' e4 v: ?5 {& A- B; S
世纪之交,因工作原因,我又移居英国。+ w. g- \*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