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国际新闻] 日证实「两万人访华团」传闻 [打印本页]

作者: 日月光    时间: 2007-1-25 16:01     标题: 日证实「两万人访华团」传闻

2007-1-25
5 D0 C; r7 W* Q4 S: n/ k2 I, N" x5 [% A+ A$ ~8 s+ _' ^9 R8 Q
近日,一条关于中日交流的消息被多家媒体刊载:日本将于9月间组织一个多达两万人的访华团到北京参加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的庆祝活动,这将成为中日自20世纪关系正常化以来最大的一次民间交流活动。
: d0 ]% b6 b' C' Z/ D, ?. I7 O
+ ?+ K' v1 @5 l* w这是真的吗?如果真是这样,其规模将远远超过1984年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势必会在中国刮起一股「日本旋风」,对正处在由冷转暖关头的中日关系将产生微妙的影响。- h9 U& |8 w( ^

* H2 G3 [5 B& f消息来源均出自日本媒体
3 k: n; E' [! \8 R0 k& D- L+ s, y: |: ?6 O& r/ }0 j
「两万人的团来中国?哪里儿来的消息?我怎么没听说?」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系部一位元官员通过电话得知此事后,颇有些茫然。他所在的部门负责中国和亚洲国家的青年交流,有这样的事情应该不会瞒过他的。+ x7 E" z9 _" u+ M& E8 l# H# g

5 `8 @7 D* [( ]8 z4 U- N! J7 E) [* M经过详细查询,记者发现国内多家媒体曾予以报导,而信息源则无一例外来自日本媒体的报导。
: o' M2 P% w  C- q
2 @( _; ~$ y$ z- s) ?$ w1月16日,《日本经济新闻》在二版刊发了一条消息,称日本政府和执政党计画利用今年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之机,组织一个两万人规模的庞大访华团,参加在北京举办的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出席的纪念活动。访华团成员包括国会议员、经济界人士以及普通国民。! B; o: F) C1 M4 }* k. Y
1 e: N/ \2 k1 [( ^" t4 h, C+ L5 w
1月21日,日本共同社发出一篇报导称,中日同意在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之际,组织超过两万人的代表团互访。24日,记者就此询问发布这篇消息的共同社驻北京记者青木尚子,她透露说,这是正在中国访问的两位议员与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达成的共识。1 u) i) Y+ O( g0 _( K) J; f- V

4 g8 w; ~7 e$ I* c9 H" Z中国国家旅游局的官方网站也发布了有关消息: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北京会见了日本众议院议员、自民党国会对策委员会委员长二阶俊博,众议院议员、公明党国会对策委员会委员长漆原良夫及其一行,双方就通过旅游交流活动扩大两国间人员往来等问题交换了意见。邵琪伟说,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也是「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两国旅游部门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交流活动,以此扩大两国间人员往来,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记者采访国家旅游局有关部门时,被告知「我们掌握的消息,就是网站上发布的这些」。# L6 [. q5 I& K* P3 m

$ `+ S& N! D1 M% |3 x对于这个消息,外交学院的周永生教授一点也没感到吃惊。「这完全有可能。」他说,「1984年,3000名日本青年来华;2000年,5000人的交流团访华;2002年一万多人的交流团来华。两万人的团是有可能的。」9 `: c) ~: l" _( F) o8 |, M  B+ e2 n
+ \& s* ^3 u  _
活动可能在今年的八九月举行
0 i3 B4 h3 q! @1 R) Z+ X
9 T0 E# `0 r8 C0 Q1 c5 c& _  E  Q对于「日本拟组两万人访华团」的报导,中日两国官方都表态谨慎。据报导,中国驻日使馆的有关官员表示:「至今尚不清楚该项事宜,但从中日交流史来看,组织两万人规模的访华团并非不可能。」日本外务省中国课官员的回答同样谨慎,表示外务省对此还不清楚,因为还处于计画阶段。
9 y( n( X" w3 r  q8 ^# Z; P/ L# T6 q9 `2 p$ w. E$ Q4 f; T
1月24日,日本驻华使馆公使井出敬二在繁忙公务的间隙,抽出时间接受了大公报记者 的电话采访,详细介绍了这个超大规模代表团访华计画的具体细节。
0 D  S( r* @% |5 r
8 G" t9 q# S+ m; o: \「两万人?不对不对,我们的目标是500万人。」井出公使说。他说,具体的数字我记不清了,2006年日本访问中国的人数不到500万人,希望今年可以突破500万人。他解释说,这个数字既包括普通游客,又包括留学生。「中国国家旅游局也希望推动双方的交流,对此我们感到很高兴。」井出公使说。5 l4 J! ]4 H) k# t% l& a

. a. s: R2 N( l在中国,目前有19个城市可以直飞日本,而日本18个城市可以直飞中国。「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有人提议,每个可以直飞中国的城市,都组织1000人到中国访问。我们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当然,每个城市1000人是理想状态,双方正在就具体细节进行协商,但原则上中日双方都同意了。」井出公使介绍说。
# _/ e% f" g7 J- ^' p# I/ W" X- _3 I; @, n0 f$ i
如果达到「理想状态」,日本到中国的访问者应该是1.8万人,这样看来,日本媒体的报导决非空穴来风。对于如此大规模的代表团,国内媒体曾担心:「如果乘包机要乘几十架,10人一桌吃饭就要摆2000桌。这么多日本人一起来华,这可能吗?」根据井出公使所说,这样的担心倒是多虑了。0 O  F) V+ i2 S* D
3 n0 R" ?0 o3 t! _5 Y2 b
问题是,他们会在同一天来吗?会在哪里一天?对此,井出公使反复强调说,目前许多具体细节还没有敲定,双方还需要进一步协商。「9月29日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纪念日,9月是旅游的大好季节,因此可能会定在9月;但8月是暑假,也可能在8月。」井出说。
6 w* S: B3 k2 [$ |/ [9 l! H+ `- i: G3 S; o0 `- s
井出公使告诉记者,政府方面只是进行组织,基本上还是访问者自己付费。希望中国旅游部门提供一些帮助,比如说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或者研讨会。% O9 F9 ]. D% Z

  l2 J4 x8 w3 m「希望来访者能享受这次旅程。」他说。
# E4 _  i5 q; E( H" j$ K) [
; I3 h* k( A4 s% ~$ p* F# k民间交流促中日关系回暖
1 _8 S- F" ]% J' A$ q' a7 E& C/ m) n5 t
以民促官,是中日战后关系史上突出的一点。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实现访华后,中日关系出现回暖。) H; G5 v& N7 `- l+ L9 h' F
% J' T0 ]+ D7 n8 I9 D0 R
在这个「阴转晴」的过渡时期,组织如此大规模的访华团,显然有著特殊的意义和追求。7 o4 _- z' [2 k* }
' \3 y& z. ]* j7 u$ q2 e
「这是在进行政治诱导,为中日关系的回暖创造出适宜的氛围」,国内舆论对「日本拟组两万人访华团」的消息如此解读。对此,王柯教授持赞同态度。. _* |  w# N2 w# ]' O3 g: }

% \7 }6 }. W3 h* w7 D  V. {王柯,日本神户大学国际文化研究科教授、浙江大学日本研究所兼职教授,他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分析说:「日本的国民容易对政府的诱导产生反应。比如说,安倍访华后,日本国民对中国的亲近感上升。」: L( `( x1 ~3 [" _  e$ e9 x2 @
0 E9 n5 S4 `! E% b
王柯警告说,日本政府的政治诱导目的是中日友好,这毫无疑问,但这不是最终目的,日本领导人还是注重自己的政绩,这样做,是为了获取舆论的支持,赢得选票。当天,《朝日新闻》最新民调显示,安倍的支持率已从当初的63%跌至目前的39%,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王教授的观点。6 D3 f4 M3 x  B5 r  O
7 z3 o) e* |6 {4 G7 c
吕耀东,中国社科院日本所对外关系研究室副主任。他告诉记者,这次大规模访华团的计画和1984年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有些类似。不过,这次是在高层面临结构性矛盾难以在外交上实现突破的情况下,从青年、文化、环境等领域实现突破的手段。「我想,这应该是以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为契机,促进双边关系的发展。」他说。
( ]6 b5 V$ Y9 s9 ]( k7 ~- [+ T7 A1 ^, x$ R
20世纪80年代,中日关系的口号是「中日友好」,而今,这个口号成了「战略互惠」。吕耀东认为,本次访华团无论从声势、气氛上,都比不上1984年那次。这是因为日本执政者从本质上不可能达到田中角荣那个层面。「安倍希望改善和中国的关系,但这是策略性的。」他说。9 V0 ?! V' ]$ A6 }* Z% R( o4 d
& t& f; ~& _+ e6 K$ r
所谓策略性,是指一方面声称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一方面搞军演、修宪,搞「价值观联盟」,建立「自由与繁荣之弧」。7 E. A% u. X# P/ K
5 x2 S. M( R7 B
但无论如何,通过交流可以促进中日关系,也是对过去的回顾。吕耀东认为,通过交流,有助于让日本人了解中国对中日友好的诚意。& i4 b1 ?3 c. ?1 ^
: Q$ W8 ]) J. v6 |9 }: A
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秘书长徐启新对日本组织两万人访华的消息持积极态度。「这有好处,关键是让他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听到中国人的观点。」但他认为,中日之间的国民感情不是可以通过一两次大型活动就能改变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少需要五六年的时间」。
* q8 `! z8 n+ q- w: H/ y
. j( R. y) w! G- y吕耀东也认为民间的交流有「积极意义」。他说:「这说明中日关系走出冰点,民间的热度也许可以消融政冷。」# d- ?, w8 q7 E! S1 q

; M/ E/ A% [9 F. b9 t2 J. r/ C专家建议让当年的访华团成员「回娘家」
% G% {: y" v2 l4 X# e+ u/ p* Q
7 ?5 D! N, X1 b( Z- C' k6 t「日本拟组两万人访华团」的报导,很容易让人想起1984年日本青年访华的盛况。那一年的10月1日晚,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中日青年大联欢,3000名日本青年和首都人民一起载歌载舞,欢度中国的国庆日。第二年,500名中国青年乘坐「中日友好之船」应邀回访,受到日本民众的欢迎。/ j; Y  m4 n  E2 a% f5 M5 _

: _! L" [& f1 y3 ^; A8 {: m那时候,胡松岩还在无锡轻工业学院(现在改名江南大学)化工系读书,并担任系里的团委书记,他负责接待了到访的日本青年。目前在北京一家公司做管理工作的胡松岩说:「那时候,还以为日本女孩子都像《排球女将》里演的那样,见面后发现不一样,发现日本人有好多地方和我们是相通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我们显得比较保守。」' a7 I+ w6 s& Z4 z8 e! X2 F  ?
# Y* ^! `+ ]6 G  g; {1 s/ U6 Z
「后来,我和其中两个女孩还通过信呢。」他说。
4 \" @' M' }# f  c; e9 A. r( H& @5 C8 V. f, s* G: |
对于那次大型交流活动,王柯教授当然记得。他告诉记者,他曾经和其它学者一道,提议邀请当年访华的青年再访中国。「现在他们成了‘前辈’,大都做了中层干部,上有老,下有小,他们可以影响至少五六个人,甚至10个人,他们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国的变化。」王柯教授认为,应该让日本人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中国人不是对日本人不好,而是反感日本的政治。
/ S; c  K0 r' K0 G4 s; o, n, t$ Y- |  k; N# P
来源:大洋网





欢迎光临 人在德国 社区 (http://5.35.249.64/bbs/) Powered by Discuz! 7.2